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2.660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吟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社。唐.高駢〈途次內黃馬病寄僧舍呈諸友人〉詩:「好與高陽結吟社,況無名跡達珠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長聲音,帶有節奏的誦讀。如:「吟唱」、「低吟」、「吟詩」、「吟誦」、「吟詠」、「吟風弄月」。
呻吟:身心苦痛所發出的呼喊聲。如:「車禍現場一片呻吟聲。」
啼叫、鳴叫。如:「猿吟」、「蟬吟」。
體會、玩味。如:「吟味」。
古代一種詩體的名稱。如:「遊子吟」、「梁甫吟」、「白頭吟」、「隴頭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土地神。如:「社神」。
為工作、生活或共同目標而組成的組織、團體。如:「報社」、「社區」、「社會」、「社團」、「合作社」。
沈光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領臺時,沈光文已年過70。當時的諸羅知縣季麒光曾短暫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並且邀集其他文人共組詩社「東吟社」,是臺灣第一個詩社。沈光文的寫作風格充滿思鄉之愁、以及對命運的感嘆。不久季麒光因丁憂離職,眼看眾人來來去去,沈光文不禁感嘆:「吾廿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皇帝於地下爾,而卒不克,命也夫?」(註3)最終沈光文依舊沒能回到中國與家人團聚,死後葬在善化里東堡(今善化火車站附近),相傳他的墳墓湮沒在蔓草中,晚景淒涼。(註1,2)季麒光曾經稱讚沈光文「臺灣無文也,斯菴來而始有文」。然而,沈光文雖有文學創作,事...
王天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達「無事不能入詩」之境界。1920年9月,與漢文老師陳錫如及陳皆興等人發起創立高雄第一個詩社──旗津吟社。1953年端午節,復與王隆遜、鮑國棟等人,發起成立,以「壽山之峰」為名之「壽峰詩社」,出任社長達十四年之久,熱中推動漢語文言詩。 作品《環翠樓吟草》、《環翠樓吟草續集》、《環翠樓文集》
吳濁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被調職到苗栗縣的四湖公學校。之後吳濁流參加了「苗栗詩社」,但因病回新埔休養一年,接著又參加「大新吟社」。由於吳濁流漢詩的根底深厚,他雖受過相當完整的日本教育,但對於漢詩的興趣,終身未減。很多生活上的細節、經歷、思想、感情,都透過漢詩,予以發揮,終於留下上千首的漢詩。一九三七年,吳濁流調回新竹縣的關西公學校任首席訓導。這一年,吳濁流已三十八歲。一九三九年,因抗議日本教育之野蠻體罰,被調往山地鄉馬武督分校。一九四0年,新竹郡運動會在新埔庄舉行,郡督學因吳濁流一句戲言,竟敲多名台籍教師的頭,吳濁流義憤填膺,翌年堅持辭職,遂...
張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  張炎(西元1248~1320)字叔夏,號玉田,晚年號樂笑翁。南宋詞人,先世鳳翔府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寓居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他是南宋循王張浚的六世孫。其父為「西湖吟社」重要成員張樞,妙解音律,與周密是好友。張炎前半生生活優裕,家世豪富,過著貴公子生活。元滅南宋時,祖父被元兵所殺,家產抄沒。曾受元世祖徵召,北上大都為元朝廷抄寫金字藏經,次年便失意南歸,以後則家道中落,晚年生活窮困潦倒。宋亡,潛跡不仕,縱遊浙江東西,落拓以終。 著作&代表作  張炎論詞主張清空,創作則繼承周邦彥、姜夔一派傳統,音律和諧,婉...
朱庭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朱庭珍:生平:字筱圓,一字曉圓。雲南石屏人。少嗜學,尤好詩文。光緒間,與同里陳庚明、昆明張星柳、劍穿趙潘、浙江山陰陳鵾父子,於昆明結為蓮湖吟社,並任社長,以詩文唱酬。同治四年起作《筱圓詩話》,歷十三年完稿。觀點:論詩歌變遷,評唐、宋、明人詩,推從蘇軾、歐陽修、陸游,貶斥明前後七子復古摹擬之風。著作:著有《穆青堂詩》三卷、《筱圓詩話》(又名《穆青堂詩話》)四卷。評價:金武祥《栗香四筆》云:「筱圓《論詩絕句五十首》及《詩話》皆見卓識,惟詆訶前輩有過當語。」由云龍《定廣詩話》云: 「《筱圓詩話》亦倡唐風。」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