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2.63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哲學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哲學史顧名思義即是哲學發展的歷史,是由縱的發展剖析哲學中主要的問題。與其他學科發展史類似的是,哲學史亦具有雙重意義:(1)指時間中相繼發生的哲學事跡;(2)指關於這些事跡的學術性描述。因而哲學史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人類思考的理性活動的紀錄,亦即是哲學思想內容歷史的發展。所以哲學史「本質上是哲學思維的絕對預設之不斷修正和改變的史跡」,與由橫的展現側面剖示各種哲學問題之「哲學概論」相併行,兩者之間構成相輔相成的關係。
  在哲學史的研究目的方面,依胡適所說,包括三個目的:(1)明變:使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2)求因:除了明變外,還必須尋繹出這些沿革變遷的原因;(3)評判:了...
教育哲學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哲學史即是教育哲學(Educational Philosophy)或教育思想的發展歷史。教育哲學史的研究旨趣,在於透過對歷史上各種教育思想的通透了解,而將教育史上各家的教育思想貫穿而成為一種具有內在關聯性的教育哲學問題發展系列,以便從中把握前賢的教育思想之意義、影響及理論,並藉著對後哲關於前賢所提問題之後續研究及思想的探索,理解後哲在超越前賢之思想時所存在的理論。教育哲學史是從縱的發展,呈現教育哲學或教育思想的關聯。
  教育哲學成為教育學中一門獨立學科,是十九世紀末期的事,當時德國教育學者盧森克朗茲(K. Rosenkranz, 1805~1879)著有〔教育學體系〕(D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賢能且有智慧的人。如:「先哲」、「聖哲」。
有智慧的。如:「哲理」、「哲人」。
尊稱別人的兒子。如:「哲嗣」。
哲學:研究宇宙人生根本原理的學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習。如:「學習」、「好學」、「學技術」、「學而不厭」。
模仿。如:「呀呀學語」、「有樣學樣」、「九官鳥會學人說話」。
學問。如:「學術」、「博學」、「求學」、「品學兼優」、「才疏學淺」。
學科。如:「哲學」、「文學」、「科學」、「醫學」、「經濟學」。
學說派別。如:「漢學」、「紅學」、「宋明理學」。
求學的場所。如:「學校」、「小學」、「中學」、「大學」、「學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去的時事、事蹟。如:「歷史」、「通史」、「正史」、「近代史」。
記載過往事蹟的書籍。如:「史記」、「元史」、「清史稿」、「二十五史」。
古代掌管文書和記事等的官吏。如:「史官」、「太史」。
一種中文傳統圖書的分類名稱,主要收錄歷史、地理、政書等著作。如:「史部」、「經、史、子、集」。
姓。
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哲學一詞在西方原指愛智,是一種藉由人的理智去探討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最高原理之學問。在東方,哲學除包含上述意義外,尚包含如何通過實踐行為以實現道德理想人格。
佛洛依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lang|de|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原名模板:Lang,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猶太人。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由此演變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著作《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等。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結”、“性衝動”(Libido)等概念,認為人類男性天生具有弒父娶母的欲望和戀母情結(即伊底帕斯情結,參見:伊底帕斯),女性天生具有弒母嫁父的欲望和戀父情結(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結,參見:厄勒克特拉),以及兒童性行為等理論。其成就對哲學、心理學、美學甚至社會學、...
理性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底沒聲稱知道答案,但是關鍵地並且合理地接近問題的能力並不因此而隱沒。 參考資料勃蘭特·羅素 《西方哲學史》弗雷德裡克·馮·哈耶克 《致命的自負》《自由秩序原理》波普爾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外部連結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ntry on Rationalism vs. Empiricism 以上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0%86%E6%80%A7%E4%B8%BB%E7%BE%A9
劉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473)字彥和,南朝梁東莞(今江蘇省武進縣)人。早年家貧,依沙門僧祐,研習佛教經論,晚年出家,法名慧地。著《文心雕龍》五十篇。書中討論的範圍廣泛,包括文學源流、文體區分、創作方法及文學批評等方面,為體大思精的文學理論著作。
墨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為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無親筆著作。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據。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