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5.099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國民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體國民所應接受的基本教育,以養成基本的生活智能及國民道德,且具有義務教育的性質。縮稱為「國教」。
國民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民教育權即兒童或一國人民之教育權,基本上含有二義,第一是指對國民教育的要求權及其相應之義務,第二是指對國民教育的行使權及其相應之義務。要求權在於受教者,行使權在於施教者,二者既享有權利,便須克盡施受之間的交互義務。我國〔憲法〕第二十一條:「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即同時規範了受教者與施教者雙方面的權利與義務。一方面國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但也有接受國家所定教育的義務;另方面政府有興辦學校的義務,但也有強迫國民接受教育的權利。
  兒童或國民之享有教育權,是舉世公認的基本人權。譬如,聯合國於一九四八年公布之〔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六條指出:「人人皆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一九五九...
九年國民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九年國民教育的實施,是政府遷臺以來所施行的最重要的教育政策,也是中國教育史上畫時代的大事。其緣起是先總統蔣中正於民國五十六年(1967)六月二十七日在總統府國父紀念月會中宣示:「我們要繼耕者有其田政策推行成功之後 ,加速推行九年義務教育計畫。」同年八月九日,蔣公又在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議中宣布,九年國民教育之實施,務希於五十七學年度開始,並訓示:「此一方案,不惟對自由基地乃為文化復興之具體說明,即對大陸同胞亦具有號召作用。」同月十七日,總統府更以臺統(一)義字第五○四號令,行政院策畫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茲為提高國民智能,充實戡亂建國之力量,特依照〔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第四條之規定,經...
國民教育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民教育法〕的制定,緣自民國五十七年(1968)起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原於三十三年(1944)公布的〔國民學校法〕已經不能適用,故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之初,行政院先於五十六年八月通過〔九年國民教育實施綱要〕,立法院亦於五十七年一月完成〔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的立法程序,以為施行的法令依據。然而由於現實狀況的限制,法令不能周延,如國民中學學生的入學,係以「志願」為原則,而非強迫入學;且除學費外,得收「必要」之費用;均不合乎國民教育「強迫」、「普及」與「免費」的原則。因此在實施十餘年之後,立法院終於六十八年五月八日三讀通過〔國民教育法〕,使我國國民教育的實施,能有完善的法令依據,而邁上健全發展的途...
國民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國民教育法2 修正日期3 法源4 適用對象與責任機關5 國民中小學課綱與教科書6 國民中小學校長與遴選委員會7 學生獎懲規定與家長會 國民教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國民教育法 修正日期民國 100 年 11 月 30 日 法源第 1 條國民教育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以養成德、智、體、群...
國民教育輔導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民教育輔導團,係我國省(市)政府教育廳(局)及縣(市)政府教育局,為配合教學視導的實施而設置。團長由教育廳(局)長兼任,輔導委員則由督學、業務科專員及師範院校有關人員擔任,督學室主任(或主任督學)擔任總召集人,下設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各學科輔導小組,各學科之主任輔導員及輔導員由教育廳(局)長就各校校長及教師中,具有該學科專長者遴聘擔任,每學年遴聘一次,均為無給榮譽職。
  依據﹝省市國民教育輔導團設置要點﹞及有關規定,其職責如下:
  1.輔導國民中小學進行課程及教材教法等研究工作。
  2.輔導國民中小學辦理教學演示及觀摩會,改進教學方法。
  3...
國民教育向下延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國民教育向下延伸(downward extens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指將國民教育的入學年齡降低的一種政策規劃,目的在規劃建立更周延、更完整的義務教育體系,以提高教育機會與教育效果。 內容說明依據教育理念,國民教育在於激發個人的潛能,以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健全國民,屬於義務教育、免費教育,以及...
國民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國民教育思潮乃清末民初由於列強環伺、國勢日蹙下,所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所謂軍國民教育,乃在培養全體國民皆具有軍事方面的知識技能,發揮自衛能力,抵禦外來的侵略,以達中國之獨立自由。清末軍國民教育思潮演進的階段有五:
  1.萌芽期:光緒二十六年(1900)繼八國聯軍的慘禍之後,使國人莫不亟力探尋救亡圖存之道。光緒二十八年奮翮生於〔新民叢報〕中首倡軍國民教育,他說:「軍者,國民之負債也。軍人之智識、軍人之精神、軍人之本領,不獨限之從戎者,凡全國國民皆宜具有之。」與此同時,蔣百里更訂有軍國民教育推行方案:一是屬於學校的,主要在擴充軍人教育於學校內,變學校為軍隊;二是屬於社會的,目的在...
國民教育的社會學分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民教育的社會學分析是從社會學的現點來分析國民族主義,與近代民族國家的興起,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雖然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以來,西方神權逐步讓位而致的世俗化過程,包括各國政治與宗教權力的競逐,以及中產階級運用政治利益換取教育機會的努力等,都可視為國民教育的社會源頭,有助於普及各國的「人民」教育。但是真正落實國民教育名稱、建立國民教育制度的社會背景,一般仍以十九世紀的兩次普法戰爭為準;而國民教育的創始者,則是德國。
  一八○七年第一次普法戰爭,德國失利,為了外抗強鄰的侵犯,內續民族的生命與國家的生存,德國在有識之士費希特(J.G. Fichte, 1762~1814)等人的呼籲下,提倡...
斯巴達軍國民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斯巴達軍國民教育是希臘前期的一種舊式教育,本質上是一種軍國主義的教育制度。斯巴達教育之所以走上軍國民的國家統制教育之路,乃因其所處的城邦情勢,外有不少對立的強國,內有很多不滿的分子,此種內憂外患的政治局勢,遂為城邦生命存續的可慮因素。斯巴達為謀其自存之道,乃制定〔雷克格斯法〕(Law of Lycurgus),試圖強化國家軍事力量,以達其政治土、經濟上及文化上自立自足的目的;而其教育為貫徹此目的,特別強調集體意志,以國家榮譽為出發點,以國家利益為依歸,重視愛國、勇氣、謙遜、容忍和服從等美德,及精明機警、耐勞毅力和軍事本領等特長之培養 ,真正成為「公民軍人」,平時為公民,戰時為戰士,就是名副...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