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93.7511 ms
共 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地形質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介於大地水準面與大氣層底層間之固體及流體物質。
|
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的根本、特性。如:「質地」、「質料」、「特質」、「流質」。
人的天性、本性。如:「氣質」、「資質」。
樸實的本性。如:「質樸」、「文質彬彬」。
責問、盤問。如:「質問」、「質疑」。
以人或財物作為抵押。如:「質押」。
作為抵押的人或物。如:「人質」。
|
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估算而得的結果。如:「重量」、「分量」。
可以容納的程度。如:「容量」、「酒量」、「飯量」。
人可以承受的限度。如:「度量」、「器量」。
估計、審度。如:「不自量力」、「量力而為」。
估算物體的長短、大小、輕重或高低等。如:「測量」、「量身」、「丈量」、「量溫度」。
商酌、思慮。如:「考量」、「估量」、「商量」。
|
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稱地球的表面。如:「土地」、「大地」、「高地」、「荒地」、「耕地」、「地盡其利」。
場所。如:「目的地」、「所在地」、「根據地」、「發祥地」。
區域。如:「本地」、「外地」、「臺灣各地」。
地位、位置。如:「設身處地」、「不留餘地」、「易地而處」。
本性、心思、意志的領域。如:「見地」、「心地」。
本質、底子。如:「質地」。
語助詞。置於副詞之後。同「的」。如:「慢慢地吃」、「好好地寫」。
|
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樣子、模樣。如:「形狀」、「圓形」、「外形」。
軀體。如:「形影不離」、「形單影隻」。
狀況。如:「地形」、「形勢」。
表現、顯現。如:「形諸於色」、「喜形於色」。
比較。如:「相形之下」、「相形失色」。
|
質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指人的秉性與才識度量。三國魏.劉劭 《人物志.九徵》:「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清.張澍〈孫仲山先生松濤寺講學碑〉:「仲山先生者,質量恢弘,襟期澹逸。言無枝葉,行有準規。」
2.材質與重量。清.盛宣懷〈請推廣中央銀行先齊幣制摺〉:「各國銀圓輕重雖小有異同,然總不過七錢上下,以民閒攜用不喜重且大也。國内業已慣用墨圓,今所造官幣,質量適與慣用者相符。」
3.品質與數量。如:「這間工廠的產品質量並重,很受歡迎。」《清續文獻通考.卷三九○.實業考十三.工務》:「除大、小銅山外,各礦皆分布於荻港以東之山地,桃沖在潘沖及大、小磕山之南,質量均勝。」
4.專指事物的品質。今大陸地區沿用之。清.許鵬翊《柳蠶新編.卷下.柳蠶橡蠶之同異》:「(柳蠶)其繭形比橡蠶稍尖長,絲之質量則同。」
5.物體內所含物質的量。質量不因所在位置而改變。
|
地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表的起伏、形狀、輪廓等特徵。如:「丘陵地形」、「盆地地形」。《文選.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牋》:「然觀地形察土宜,西帶常山,連岡平代,北鄰柏人,乃高之所忌也。」
|
形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軀體、身體。唐.劉禹錫〈祭柳員外文〉:「意君所死,乃形質耳。魂氣何托,聽予哀辭。」《紅樓夢》第一一九回:「既能知道了,喜歡了,便不見也和見了的一樣。只不過隔了形質,並非隔了神氣啊。」
2.形體與本質,外貌與內涵。《晉書.卷一○三.劉曜載記》:「自以形質異眾,恐不容于世,隱跡管涔山,以琴書為事。」
3.哲學上指形式與質料,為構成事物本質的二種元素。形式是構成事物類別的決定因素,質料是事物變化的主體。此理論由亞里斯多德首創,經士林哲學繼續完成。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