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夜鷹     
瀏覽人次:29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鳥綱鴟鴞目。體大如鳩,褐色,晝伏夜出,捕食蚊蟻。也稱為「蚊母鳥」。
爪哇蛙嘴夜鷹     
瀏覽人次:514 收藏人次:0
Batrachostomus javensis體長24公分。眼黃色,具白黑相間的頸圈,肩羽有明顯的白色斑。雄鳥體上為暖褐色,有蠹斑及皮黃色、白色或黑色斑。體下淡黃白色,胸部和腹部有深色蠹斑及明顯的大塊白斑。雌鳥全身偏暗栗色,喉部和胸部下方有黑色邊緣的大形白斑,尾部微彎。共3亞種,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包括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及中南半島。棲息於常綠闊葉林或落葉混合林的森林邊緣或次生環境,最高分布到海拔800公尺。雄鳥會發出一連串悲涼的、波狀起伏的哨音“tee-loo-eee”(中間音節降低,尾音節再升高),或是較短的“loo-eee”聲;有時則是一連串的“kwah-a”或“"e-ah”或更拉長的“kwaaha”,再以宏亮、漸低的“hwah”或“gwaa”結束。雌鳥則會發出一連串不尋常的、逐漸降低的笑聲“grra-ga-ga-ga”或“kerrr-ker-ker”。巢為小軟毛墊狀,築於距地面1~7公尺的樹枝上,每窩產1~2顆白色的卵。鳥綱(Class Aves)夜鷹目(Order Caprimulgiformes)蟆口鴟科(Family Podargidae)
臺灣夜鷹(林夜鷹     
瀏覽人次:454 收藏人次:0
Caprimulgus affinis體長25公分。雌雄外形大致相同,背部為灰褐色,有許多蠹斑,體色比其他夜鷹淡,顏色均勻而較無深色條紋,且無深色的頭央線。頸部有模糊破碎的淡黃色帶,頰線淺色,喉部兩側有明顯的白或黃白色圓斑。雄鳥外側尾羽白色(僅末梢略黑),翼上有大白斑;雌鳥外側尾羽非白色,翼斑略小且為土黃色。共10亞種,分布於亞洲南部及東南部,包括印度、中南半島、中國南部、台灣、爪哇、菲律賓等。棲息於稀疏的松林或常綠闊葉森林、草地、灌木林,海拔分布最高到915公尺。雄鳥的領域鳴聲為連續、大聲且刺耳的“chaweez” 或 “chweep”,白天受驚嚇時會發出 “chuck”聲。每窩產2顆鮭肉色至深鮭紅色的卵,具深紅色或紅棕色斑點。鳥綱(Class Aves)夜鷹目(Order Caprimulgiformes)夜鷹科(Family Caprimulgidae)
普通夜鷹     
瀏覽人次:291 收藏人次:0
Caprimulgus indicus體長28~32公分。背部有許多深色蠹斑及條紋,有似枯葉般的偽裝效果。體色大致為灰褐色,肩羽灰色;喉部黑褐色,下喉部兩側有白色斑塊。本種與長尾夜鷹(Large-tailed Nightjar, Caprimulgus macrurus)相似,但體型略小,頭頂較黑,背部蠹斑較深;耳羽與喉部較不明顯且顏色較深,下喉部白斑較小,沒有暗鏽色的頸圈,胸部顏色較深,肩羽顏色對比不明顯且滿布黑、黃、白色的蠹斑,白至淡黃色的翼帶較不明顯。飛行時,飛羽與尾羽的白斑比長尾夜鷹小。雌雄外形略有差異:雄鳥的初級飛羽與外側尾羽末端有白斑;雌鳥飛羽的斑點偏淡黃色且範圍較小,且沒有明顯的尾羽白斑,外側尾羽末端為褐黃色。亞成鳥...共5亞種,分布於亞洲東部、東南部及南部。於西伯利亞、日本、韓國繁殖,冬季遷移至印尼爪哇附近島嶼、蘇拉維西度冬。少部分為留鳥族群。棲息於稀疏的常綠闊葉林、針葉樹林或次生林,偶爾出現於開闊地或花園,分布海拔至2,135公尺。雄鳥防禦領域的叫聲是急促的“tuctuctuctu…”,3~4秒內可再可重複達16次,短暫停歇後又重複單調的叫聲;另有一叫聲為快速且低沈的 “quor-qour-quor”,可能為母鳥的叫聲。繁殖期3~8月,每窩可產1~2顆乳白色的卵,上有大理石紋及灰褐色、暗灰色及稻色的斑點。鳥綱(Class Aves)夜鷹目(Order Caprimulgiformes)夜鷹科(Family Caprimulgidae)
南亞夜鷹(台灣亞種)     
瀏覽人次:193 收藏人次:0
體長約25cm。全身大致為灰褐色。眼深褐色,眼周有黃色細眼圈。背部密布細白點及蟲蠹斑。尾羽上面為灰褐色,有多道不規則窄黑帶。肩羽有一道淡褐色斑。翼黃褐色,最外側4枚飛羽黑褐色,中央有一醒目的淡色斑,雄鳥為純白色,雌鳥為米黃色。內側飛羽有多道深褐色與淺褐色交錯的橫帶。雄鳥喉部有兩塊白色橫斑,喉央為深色所隔開;雌鳥此白斑不明顯,成淡色頸圈狀。胸灰黑色,有紅褐色斑點。腹部米黃色,密布細橫紋。尾下覆羽米黃色。尾羽下面為深褐色,雄鳥最外側2枚白色,末端黑色;雌鳥尾羽全為深褐色。喙紅褐色,尖端黑色。腳肉褐色。
纓翅夜鷹     
瀏覽人次:185 收藏人次:0
Macrodipteryx longipennis體長22公分(若含雄鳥之旗狀羽毛,則體長可至54公分)。背部褐色,帶灰白色斑點。頭頂有淡黃色至深褐色斑點,眉線短,淡黃色;頸圈寬呈茶色,喉部有淡黃色塊斑。翼上覆羽褐色,帶灰白色至淡茶色的斑點;肩羽深褐色,邊緣為寬闊的淡黃色。體下褐色,帶灰白色和黃色斑點,腹部及側腹淡黃色帶有褐色橫紋。雌、雄鳥的翼與尾均無明顯白斑。繁殖期雄鳥翼內側第二根初級飛羽只有末端有羽毛,像2面旗子一樣,體色偏黑帶有白色斑點;雌鳥體色較黃或偏沙色,體型稍小,眉線較短,頸圈較不明顯,喉部沒有淡黃色斑,體下斑紋較少。分布於非洲中部,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中西非地區。會在非洲大陸內進行遷移,溼季(夏季)在分布地帶南方繁殖,乾季則遷至北方。棲息於樹林或有稀疏灌木的草原,有時也出現在農地、開闊草地、山邊散生植被的礫石地、海岸平原或沙地。以昆蟲為食,在開闊地或路邊,像鷹一般搜尋獵物。雄鳥的鳴唱聲是一連串快速的、輕柔而高亢的“ts”,有時是較慢而粗糙的“s-ch”聲;通常於地上、棲枝或展示飛行時鳴唱,伴隨輕柔的 “ch”、“tsui”或較低的“cuk”叫聲。每窩產1~2枚卵,卵橢圓形。鳥綱(Class Aves)夜鷹目(Order Caprimulgiformes)夜鷹科(Family Caprimulgidae)
長尾夜鷹     
瀏覽人次:161 收藏人次:0
Caprimulgus macrurus體長32公分。頭頂顏色淡,有暗色頭央線,頸圈暗繡色,下喉部有大塊的黃白色區域。肩羽黑色明顯,外側羽緣為黃至淺黃色,有相當明顯的黃白色翼帶;尾羽褐灰色,上有奇數條暗色帶。腹部及尾下覆羽為淡黃褐色,上有黑色橫帶。雌雄外形略有差異:雄鳥的4根初級飛羽及外側尾羽末端有大塊的白色斑(飛行時尤為明顯);雌鳥的背部及胸部顏色較淡且偏灰色,初級飛羽的白斑較小且為淡黃色,尾羽白斑不明顯且為淡黃色。共7亞種,分布於亞洲及澳洲北部,包括南亞、東南亞、菲律賓、摩鹿加群島、新幾內亞、澳洲北部。本種不具遷移性。棲息於開闊的森林、次生林或開墾地,海拔分布最高到2,135公尺。雄鳥防禦領域的叫聲為一連串單調且宏亮的的“chau-nk”,約每秒一聲,有時會以低沈的咕嚕聲或哇哇聲做前導聲;受到驚嚇時會發出粗厲的“chuck”聲。每窩2枚卵,深鮭肉色至淡黃色,有不明顯的淡紅棕色至深粉紅色的斑點。鳥綱(Class Aves)夜鷹目(Order Caprimulgiformes)夜鷹科(Family Caprimulgidae)
三聲夜鷹     
瀏覽人次:159 收藏人次:0
Caprimulgus vociferus體長25公分。全身密布灰褐色斑點,體色較灰,喉部黑色,有白色或淡黃色的頸圈,腹部顏色較淡。雄鳥尾部有較大塊的白色區域,雌鳥外側尾羽顏色深,僅在末端顏色較淺。共6亞種,分布於北美及中美洲,包括美國中部至東部、西南部及佛羅里達州、墨西哥、中美洲各國。東部族群棲息於開闊的針葉林或混合林,西南部族群則棲息於森林峽谷中。生性溫馴,白天常棲息於一處不動。鳴聲為宏亮的“Whip-poor-will”聲,北美東部族群的鳴聲較清亮柔和,聲音在第一個及最後一個音節加重。鳥綱(Class Aves)夜鷹目(Order Caprimulgiformes)夜鷹科(Family Caprimulgidae)
夜鷹     
瀏覽人次:143 收藏人次:0
Caprimulgus europaeus體長27公分。喉部灰色,上有白色小點。背部及腰部有狹長的矛狀斑,腹部為淡黃色,有暗色橫帶。雄鳥外側3根初級飛羽末端與外側尾羽有白斑,雌鳥則無。共6亞種,分布於歐洲、亞洲及非洲。於歐洲、非洲北部至亞洲北部繁殖,冬天遷徙至非洲南部度冬。棲息於樹林邊緣或大塊的森林空地,目擊到的機會不多,通常須藉由叫聲來判定其位置。以飛行中的昆蟲為食。飛行時會發出帶鼻音的 “kru-ik”聲;雄鳥鳴唱聲很特別,為升高後再降低的唧唧聲,歌唱可以持續不斷長達一小時,中間僅有短暫的停歇。每窩產2枚卵,具灰色與暗色的大理石紋,有極佳的偽裝效果。鳥綱(Class Aves)夜鷹目(Order Caprimulgiformes)夜鷹科(Family Caprimulgidae)
夜鷹     
瀏覽人次:135 收藏人次:0
Phalaenoptilus nuttallii體長20公分,尾部及翼形均短圓。羽色變化大,背部顏色由棕灰色至灰色。頭頂有深褐色大斑點,無頸圈,無眉線,但有細細的白色頭側線。翼上覆羽淡灰褐色帶深褐色紋,羽端淡黃色;肩羽淡灰黃色或灰白色,且有明顯的深褐色星形中心。寬且粗的白色帶橫跨深色的喉部與胸部間,腹部為淡灰褐色或淡黃色,有褐色橫紋。虹膜暗褐色,喙黑色,腳褐色。雄鳥的次顎線白色,尾羽末端為白色(中央尾羽除外);雌鳥的次顎線為淡黃色,尾羽白色部分較小。共5亞種,分布於北美及中美洲,由美國中、西部至墨西哥中部。部分族群為候鳥。棲息於矮橡林斜坡上,黃昏或黎明前常在馬路附近。停棲於地上,捕捉昆蟲時才飛起一小段距離,隨即飛回原處。天氣寒冷時會躲在岩隙中冬眠,每年冬天都會飛回原來的洞裡;冬眠期間蟄伏(Torpidity)狀態時,體溫會由正常的40~41℃降至18~19℃。鳴唱聲為似口哨音的“poorwill”,會以加重音的“ip”作結。鳥綱(Class Aves)夜鷹目(Order Caprimulgiformes)夜鷹科(Family Caprimulgida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