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5.82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北管大鑼(子弟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於北管子弟戲,俗稱「沙鑼」或稱「子弟鑼」,直徑約四尺左右,用銅鑄成,在台北、基隆、宜蘭、花蓮等地區的北管管閣多採用大鑼大鑼外形上如圓盤,中央自圓心向外有一塊圓形的突起部分,即是打擊的中心位置。演奏時用紮棉布的球形搥敲擊,聲音十分雄壯宏亮。由於樂器本身體積龐大,必須有固定支架來加以支撐。
虎音鑼(京大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京劇武場中以此鑼與發音較高的小鑼合奏,因此又名低音京鑼。原名大堂鑼,原是古時官家用於鳴告警眾的手提大鑼的泛稱,後因改制新型,鑼聲渾厚以虎嘯,乃又名虎音鑼,鑼面直徑33.5㎝,鑼心17㎝,邊高2㎝。鑼邊一側有兩孔,穿繩並套一細竹管。奏時左手提鑼,右手握木柄軟頭鑼搥擊鑼心。與此形制相同而鑼體略小的,因始造於蘇州,後別地多仿造,故稱「仿蘇鑼」,在京劇武場中稱為京鑼或大鑼,狀聲字為「倉」,發音響亮。
大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打擊樂器。銅製,體圓扁平,有邊,具多種型制,邊緣穿小孔以繫繩,演奏時,小型者可用手提,大型者多掛於架上,多用蒙布的木槌敲擊,常用於戲曲伴奏或民間樂器合奏。
潮州大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潮州大鑼鼓是廣東潮州地方潮州音樂的一種,是與室內樂有別的一種「廣場」樂。潮州大鑼鼓若以嗩吶領奏,就稱為嗩吶大鑼鼓,樂隊中最多的就是鑼與鼓,包括大鼓、大鈸、小鈸、大斗鑼、吮鑼、九仔鑼等。由曲目來分,大抵有兩大類:牌子套曲鑼鼓與長行套曲鑼鼓。前者大多描述歷代征戰的歷史故事,例如〔十八寡婦征西番〕,而後者兼取材民間小曲,富鄉土文化特色,如〔拋網捕魚〕。
  在潮陽地區,又有笛子領奏的笛套大鑼鼓。除了笛子之外,打擊樂器的編組,與嗩吶大鑼鼓類似,但常加上管、簫、笙等樂器,曲目中著名的有〔四大景〕、〔兒歡〕等。
  潮州大鑼鼓的特色,除了富有潮州、潮陽的地區色彩外,曲子常常是一整套...
大鑼大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大肆敲鑼打鼓。形容大肆宣揚。如:「你這樣大鑼大鼓、宣揚自己得獎的榮耀,有點惹人厭煩。」
2.大張旗鼓。形容場面浩大。如:「他喜歡大鑼大鼓的辦活動,以顯示其財力雄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小」相對。如:「大樹」、「大河」、「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最年長、排行第一。如:「大伯」、「大姨」、「大哥」、「大姊」。
重要的、偉大的。如:「大志向」、「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表示尊敬之意。如:「久仰大名」、「拜讀大作」。
指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
表示程度之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天色大亮」、「大失所望」、「大逆不道」。
差不多。如:「大約」、「大略」、「大概」、「大體而言」。
大夫:醫生。如:「住院大夫」、「主治大夫」。
大王:A>古代對君王或諸侯的尊稱。B>俗稱盜匪的首領。如:「山大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打擊樂器。狀如銅盤,用槌敲擊而發聲。如:「銅鑼」、「鑼鼓」、「敲鑼打鼓」。
文武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傳統戲劇表演伴奏的樂隊。文武場包括文場和武場。唱作伴奏的文場,以弦樂器為主,如胡琴、月琴、三弦等;武打演出伴奏的武場,以打擊樂器為主,如樂隊鼓、大鑼、鐃鈸等。演奏人員通常坐於幕後、舞臺兩側或臺下。
武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戲曲伴奏樂隊中的打擊樂部分。如京劇的單皮鼓、檀板、大鑼、小鑼、鐃鈸、水釵、堂鼓等。
鑼鍋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背駝的人。《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水蛇腰的那個東西叫作袁寶珠,我瞧他那個大鑼鍋子,哼哼哼哼,真也像他媽的個元寶豬。」也作「羅鍋」、「羅鍋兒」。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