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80.36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太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古代設立在京城,用以培養人才、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西周時已有太學之名,漢武帝立五經博士,為西漢設太學之始。之後歷代名稱不一,制度亦有變化。《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故養士之大者,莫大(虐)〔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師太學讀書。」
太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學體為宋代文體之一。宋沿唐制,開科取士,據〔宋史.歐陽修傳〕,時士子尚為艱險奇澀之文,鈎章棘句,寖失渾淳,時稱太學體。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知貢舉,尤以為患,痛裁抑之,凡如是者輒黜。既而試榜出,時所推譽,皆不在選。畢事,澆薄之士,候修早朝時,群聚詆毀之,街司巡卒不能制止,至為祭文投其家,終不能求其主名置於法,從此文體亦稍變。
漢代太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太學」是西漢武帝時創設的高等教育機構。設立太學之議,起於董仲舒在賢良對策中「求賢必先養士」的主張,建議「興太學,置明師」,以培育天下之士,而備國家之用。到了建元五年(西元前136),首置五經博士;元朔五年(西元前124),丞相公孫弘、太常孔臧等又建議置博士弟子員五十名,於是太學正式成立。
  太學的主管是九卿中職掌禮儀文教的太常;太學教授為五經博士。博士的任用,方式不一;有經朝臣或其他博士推薦的,有由官員改任的,有係特別徵召的,有為賢良、文學或明經等科選士轉任的,有試經第一而出任的,也有博士弟子直接擢升的。博士的待遇最初是四百石,宣帝時增為六百石。博士的首席最初稱僕射,平帝...
太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學中就學的學生,後世稱為「監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盼奴心上有一個人,乃是皇家宗人叫做趙不敏,是個太學生。」《聊齋志異.卷七.金和尚》:「兒聰慧能文,因令入邑庠;旋援例作太學生;未幾,赴北闈,領鄉薦。」
〔欽頒太學訓飭士子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欽頒太學訓飭士子文〕為清乾隆五年(1740)訂頒,用以訓導太學生及士子為學之態度與方針;勒石於太學(國子監),並頒發給各省學官。其文如次:
  士為四民之首,而太學者,教化所先,四方於是觀型焉。比者聚生徒而教育之,董以師儒,舉古人之成法規條,亦既詳備矣。獨是科名聲利之習,深入人心,積重難返;士子所為汲汲皇皇者,唯是之求,而未嘗有志於聖賢之道。不知國家以經義取士,使多士由聖賢之言體聖賢之心,正欲使之為聖賢之徒,而豈沾沾焉文藝之末哉。
  朱子〔同安縣諭學者〕云:「學以為己。今之世,父所以詔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師所以教其弟子,弟子之所以學,舍科舉之業則無為也。使古人之學止...
宋代太學設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代太學的設施,其建築部分可分為其實質性功能者與象徵性功能者兩類。前者指堂、齋、舍、閣、庫、庖、湢等;後者係指殿、亭等。堂,指講堂,是學生肄業之所;齋,是學生寢居之處;舍,指直舍或教授廳,是學官官署;閣,指藏書閣;庫,是儲存錢、糧、祭器之地;庖,是廚房;湢,是浴室。太學內除了一般教學設施外,凡屬師生生活所需者,亦均具備。殿,指大成殿,是祭祀先聖、先賢、先儒之地,係承唐廟學制傳統(參見「廟學制」)。
  宋吳自牧〔夢梁錄.學校〕條記太學之設施甚詳;謂高宗南渡後,都杭州,太學在紀家橋東,以岳鄂王第為之,規模宏闊,舍宇壯麗。學之西偏建大成殿,殿門外立二十四戟,大成殿以奉至聖文宣王,十哲...
太學議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學議郎為漢代太學之學官名;其職位在博士之下。據〔後漢書.樊宏傳〕:「博士議郎一人,開門徒眾百數。」因漢代博士之官,師弟相問難,而太學學生(西漢名博士弟子,東漢改稱太學生或諸生)則分經受業,各從其師法,故博士或議郎一人,開門徒眾常有百數。唯漢代太學學官之職責,不限於專授五經,而常有其他任務指派或參與,如〔後漢書.章帝紀〕:「章帝建初四年(79)詔以『三代教人,教學為本』,於是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五經異同。」及〔和帝紀〕:「和帝永九七年(95),發日蝕,帝引見公卿問得失,令將大夫、御史、謁者、博士、議郎、郎官會廷中,各言封事。」其所以如此,乃由於漢初所設...
太學試補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學試補法為宋代太學之入學考試。據〔宋史.選舉志〕,宋代太學生,主要招收京朝官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異者。宋神宗熙寧時實施太學三舍法,元雙二年(1079)十一月規定,入學者,須驗所隸州公據,經考試及格後,入太學外舍。考試每年春、秋各辦一次,內容以試經義一場為主;考試比照貢舉法,採用封彌、謄錄。哲宗元符三年(1100),詔太學人學考試改為四季舉行,由學官自考,不謄錄,另加試論一場。南宋高宗時,紹興十三年(1143),詔諸路住本州學滿一年,三試中選,不犯第三等以上罰,或不住學而曾兩預釋奠及齒于鄉飲酒者,准許應試;每年春、秋兩試之,不久改為一歲一試,俄而又變為三年一試。考試內容,權以論一道,後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學校、求學的地方。如:「小學」、「中學」、「大學」。《禮記.學記》:「比年入學。」唐.韓愈〈進學解〉:「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高或大。如:「太學」、「太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