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8.456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孔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條目。隋.煬帝〈答智顗蔣州事書〉:「本敕所司,具條孔目,無慮零漏。」
2.舊時掌管文書檔案的小官。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教我把罪犯私下招伏,不比那小處官司孔目。」
孔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存放文書檔案的資料室。孔目房即文書室。《金瓶梅》第一七回:「教他連夜往縣中孔目房裡,抄錄一張東京行下來的文書邸報。」
六案孔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州縣衙門中,掌管吏、戶、禮、兵、刑、工六房的吏役稱為「六案孔目」。《水滸傳》第四九回:「本州有個六案孔目,姓王名正,卻是毛太公的女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睛。如:「雙目」、「目不轉睛」、「眉清目秀」、「有目共睹」。
條款、細則。如:「項目」、「細目」。
列在書前,以備檢閱全書的條文。如:「目錄」、「目次」、「書目」、「篇目」。
名稱、標題。如:「名目」、「題目」。
生物學中分類的階層名稱。如:「界、門、綱、目、科、屬、種。」
頭目:首領。如:「那個犯罪集團的頭目已於日前落網了。」
目的:心中想達到的境界。如:「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目前:A>在眼睛前面,表示很近的意思。如:「這眼鏡就在目前,我居然沒看到。」B>現在、當前。如:「目前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把真相弄清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洞。如:「穿孔」、「鼻孔」。
甚、非常。如:「需求孔亟」、「孔武有力」。
暴虎馮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暴,徒手搏鬥。馮,徒步渡河。暴虎馮河指空手與虎搏鬥,不靠舟船渡河。語本《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比喻人有勇而無謀。《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俺張孔目怎還肯緣木求魚?魯齋郎他可敢暴虎馮河?」也作「憑河暴虎」。
信口開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1>想當初向清明日共飲金波,張孔目家世墳塋,須不是風月鳴珂。他將俺2>兒女夫妻,直認做了雲雨巫娥3>。俺自撇下家緣過活,再無心段疋綾羅4>。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5>。俺張孔目6>怎還肯緣木求魚7>,魯齋郎8>他可敢暴虎馮河9>。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 (2) 俺:音ㄢˇ,我。北方方言,第一人稱代詞,為元雜劇中常用語。 (3) 雲雨巫娥:雲雨,指男女歡合。巫娥,指巫山神女。見「巫山雲雨」。 (4) 段疋綾羅:原意為綢緞、絲織品。此指婦女日常瑣碎的...
提綱挈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釋義2 語源3 古例3.1 譯文4 近義5 反義6 例句7 引用 釋義提起漁網的總繩、毛衣的領口,就能把魚網的孔目、毛衣的毛理順。比喻抓住問題的要領並簡明扼要地提出來。綱,漁網的總繩,此喻事情的主要部分。挈,提。領,衣領,此喻事情的重要部分。 語源韓非子 外儲說右下:「善張網者,引其綱。若一一攝萬目而後得。」 古例宋史 職官志:「提綱而眾目張,振領而群毛理。」 譯文提起網上的大繩,網上的孔眼便一個個張開;振動衣服的領子,衣上的長毛便都順從地向下伏貼。 近義綱舉目張 舉網提綱 反義鉅細靡遺 捨本逐末 不得要領 拖泥...
鬼使神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明時期以水滸英雄為題材的戲劇很多,元代李致遠的《還牢末》便是其中之一。故事主角官差李孔目,因為搭救錯手打死人的梁山泊好漢李逵,被冤枉和梁山泊勾結意圖不軌而下獄,回到梁山泊的李逵得知消息後趕來救他,沒想李孔目已早一步被劉唐和史進救出。後來兩人相遇,他對李逵說:「今天能遇到你,正好像是『鬼使神差』」,意指冥冥中有鬼神相助,才能再見到李逵。後來「鬼使神差」被用來比喻事出意外,被莫名力量驅使而不由自主。
信口開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信口開河」之典源,提供參考。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1>想當初向清明日共飲金波,張孔目家世墳塋,須不是風月鳴珂。他將俺2>兒女夫妻,直認做了雲雨巫娥3>。俺自撇下家緣過活,再無心段疋綾羅4>。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5>。俺張孔目6>怎還肯緣木求魚7>,魯齋郎8>他可敢暴虎馮河9>。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 (2) 俺:音ㄢˇ,我。北方方言,第一人稱代詞,為元雜劇中常用語。 (3) 雲雨巫娥:雲雨,指男女歡合。巫娥,指巫山神女。見「巫山雲雨」。 (4) 段疋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