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808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季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生卒年不詳。春秋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壽夢見其賢而欲立為王,不受;後封於延陵,號延陵季子,簡稱為「季子」。曾出使魯國,並從觀樂中,聽出各國的興衰。他與徐君間重友誼、守信用的故事,亦為世人傳誦。
季札掛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吳人季札北過徐君,徐君愛季札劍,季札為使上國,未獻,然已心許之。後還至徐,雖徐君已死,札不背其承諾,乃解劍繫其冢樹而去。見《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後傳為重友誼、守信用及弔唁亡友的典範。
季札觀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是觀察風俗的盛衰,考見得失。季札,是春秋時吳國君主諸樊之弟,其父要把君位傳授給他,他推讓給其兄,世人稱譽其賢。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季札到魯國訪問,請求觀賞周樂,並藉著歌舞進行,逐一加以評論周朝和諸侯的盛衰變遷。他認為音樂舞蹈跟政治教化和風俗民情有密切的聯繫,儘管樂工並未告知表演內容,但他靠著聽和看來揣摩,竟能從不同的曲調生出對人、事、物的聯想,把抽象的形象用具體可見的視覺形象表現出來。所以當樂工依序表演了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豳、秦、魏、唐、陳、鄶、曹等十五個風後,他都一一區別,給予中肯的批評,僅最後二國未作批評。接著樂工歌唱小雅、大雅、頌,季札也都有所評論。他...
季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姓姬,名札、季札、或季子。春秋(西元前770∼西元前476)吳王壽夢(西元前585∼西元前561)的少子,諸樊的幼弟,為春秋賢公子。道德學問皆好,壽夢欲立為太子,堅不受之,封延陵。因采食於延及州來,又稱「延州來季子」。季札的音樂素養極高,能從樂中聽出其涵義,對於各國的民歌,更能從中考察出該國的治亂、興衰。
《春秋左氏傳》、《越絕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書寫用的小木片。
信件。如:「書札」、「信札」。
古時一種下行的公文。如:「札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姓。如春秋時吳國有季札,漢代有季布。
嘆為觀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吳國季札在魯國欣賞各種樂舞。看到舜時的樂舞,十分讚歎,說看到這裡就夠了,其他的就不必看了。語本《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後用「嘆為觀止」以讚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無與倫比。
一見如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見如故」的典故可能出自於《左傳》。春秋時,吳國公子季札到鄭國訪問。見到大夫子產,相談甚歡,好像相識許久的老朋友一樣。彼此互贈珍貴禮物,表示深厚的情誼。而在《晉書》中,也有「一面如舊」的說法。晉朝時,吳郡的陸機、陸雲兩兄弟自認為江南名家子弟,相當自負,從不把中原人士放在眼裡。等到入京後,遇到名士張華,與他相處就如舊識般親切,陸家兄弟也非常仰慕他的道德風範,並以老師之禮相待。後來「一見如故」這句成語多用來形容初次見面就相處融洽,如同老朋友一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審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季札鑒微於興廢。」
詩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左傳》中記載孔子不到10歲時就有了定型的《詩經》,公元前544年魯樂工為吳公子季札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季札觀樂”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對此記載,皮錫瑞據《周禮·春官·太師》賈公彥疏引鄭眾《左氏春秋注》雲“傳家據已定錄之”,認為“傳者從後序其序,則據孔子定次追錄之,故得同正樂後之次第也”(《詩經通論》)。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