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37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孫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孫復(992~1057)字明復,號富春,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北宋初期學者、思想家、教育家;生於太宗淳化三年,卒於仁宗嘉祐二年。他曾四度舉進士不第,乃退居泰山,著書講學,故學者尊稱為泰山先生。後召為國子監直講,邇英閣祇侯說書,官至殿中丞。著有〔春秋尊王發微〕,今傳於世;另著有〔睢陽子集〕、〔易說〕、〔春秋總論〕等書,惜已散佚;後人搜集遺文,編為〔孫明復小集〕。
  孫復對宋代教育的貢獻,主要有以下諸點:
  1.重建師道尊嚴:由於唐末五代的大亂,使人倫頹喪,風俗隳壞,師道無存,孫復則以實際的行動重新發揚了師道的尊嚴,尤以他與弟子石介兩人的相處為然。據〔歐陽文忠公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到原來的狀態。如:「復原」、「光復」、「收復」、「恢復」、「康復」。
再、又。如:「復活」、「舊疾復發」、「去而復返」、「死灰復燃」。
回報、回答。如:「復仇」、「回復」、「函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女的子女。如:「孫子」、「孫女」「長孫」、「外孫」。
跟孫子同輩的親屬。如:「姪孫」、「姨孫」。
泛指後代。如:「子孫」。
姓。
武則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傳位。武則天臨終前留下「遺制」: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歸葬乾陵;准王皇后、蕭淑妃、褚遂良等人的子孫復業。最後武則天以「則天大聖皇后」的身份葬入乾陵,最終長眠於唐高宗的「御床」之左。後人於乾陵為她立了一塊「無字碑」。武氏自立為皇后之後,開始參預朝政,與高宗並稱“二聖”。683 年,高宗死,李顯繼位為中宗,尊武氏為皇太后,由太后臨朝稱制。翌年,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睿宗,武太后掌實權。690 年,廢李旦自立為則天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神龍元年正月,八十二歲的武則天在一場突發的宮廷政變中下台,唐中宗李...
講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解說分析。《宋史.卷三二九.常秩傳》:「秩長於《春秋》,至斥孫復所學為不近人情。著講解數十篇,自謂『聖人之道,皆在於是。』」
陸九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錄》一卷,《年譜》一卷,《遺書》三十三卷,今有《陸象山全集》行世。觀點:宋代理學,自胡璦(安定)、孫復(泰山)造其端,周敦頤(濂溪)、張載(橫渠)、程顥(明道)、程頤(伊川)繼其後。象山承濂溪、明道之緒,以繼往開來為己任,以辨義利、別是非、明夷夏、正人心為入手處。故其為學常大處著眼,追求源頭。以為宇宙即是吾心,理即吾心,吾心即理。理心合一,心正則一切皆正。此心此理,昭然宇宙之間,乃我固有,非由外鑠。故能存得此心,即可明得此理;明得此理,即可盡性知天,而為堯舜。統觀象山全集,不外啟發人之本心,勉人明理知道。
胡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993~1059)字翼之,海陵(今江蘇泰縣)人,宋經學家兼教育家,學者稱安定先生。官至太常博士,與孫復、石介共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並稱「宋初三先生」。講明體達用之學,開宋代理學之先聲。教授湖州,置經義、治事二齋,使諸生各就其志,注重實用,時稱湖學。著有《周易口義》、《洪範口義》等。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