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宣說     
瀏覽人次:324 收藏人次:0
演說經典教義。隋.江總〈群臣請贖武帝懺文舍身〉:「以慈悲力,用無礙心,坐道放光,顯揚宣說。」宋.范成大〈淳熙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登大峨之巔〉詩:「向來無法可宣說,為問有耳如何聽?」
    
瀏覽人次:31580 收藏人次:8729207
用話語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說話」。
言論、道理。如:「學說」、「著書立說」。
解釋。如:「說明」、「說理」、「解說」、「說清楚」。
責備。如:「我剛剛說了他一頓。」
談論。如:「談天說地」、「談古說今」。
介紹親事。如:「說媒」、「說親事」。
文體的名稱。如:「小說」、「偵探小說」、「少年小說」、「長篇小說」。
用言語勸說別人,讓他聽從或採納自己的意見。如:「說服」、「說客」、「遊說」。
喜悅。通「悅」。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瀏覽人次:19036 收藏人次:3738762
表達、說明。如:「宣告」、「宣布」、「宣稱」、「宣誓」、「心照不宣」。
公開傳播。如:「宣傳」、「宣揚」。
廣告。如:「文宣」。
疏通。如:「宣洩」、「宣導」。
宣紙:大陸地區安徽宣城所出產的高級棉紙,專供中國書畫使用。現臺灣南投縣也有生產。
杯弓蛇影     
瀏覽人次:49656 收藏人次:3709970
東漢時,有一年的夏至,應郴(ㄔㄣ)請下屬杜宣喝酒。懸掛在北壁上的弓正好投映在酒杯裡,看起來就像是酒杯裡有條蛇。杜宣勉強喝下後,便感到肚子不適。回家後,食慾不振,身體日漸瘦弱,怎麼都醫治不好。後來應郴來探視,便問他身體不適的原因,杜宣說是那天喝下酒杯裡的蛇所造成的結果。應郴回官府後,想了又想,一回頭看見了壁上的弓,這才發現杜宣所說的蛇,原來是弓投映在酒杯裡的影子。於是應郴再度請杜宣到府裡喝酒,並讓杜宣坐在當初的位子上,同時向他證明了杯裡的蛇只是牆壁上的弓影,而杜宣的病也因此不藥而癒。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杯弓蛇影」,用來比喻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驚疑恐懼。
現身說法     
瀏覽人次:6038 收藏人次:505754
本指佛、菩薩顯現種種化身,向眾生宣說佛法。#語本《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後用「現身說法」比喻以親身經歷為例證,來說明道理或勸導別人。
十二分教     
瀏覽人次:2050 收藏人次:187405
佛教將三藏依體裁和內容分成十二類。即一、修多羅(契經),指經典中散文體的經文;二、祇夜(應頌),指經典中以詩頌的型式重複前面散文體內容的經文;三、和伽羅那(授記),指帶有預言性質的經文;四、伽陀(偈頌),指詩頌體的經文;五、優陀那(無問自說),指佛自宣說的經文;六、尼陀那(因緣),指記述佛說此經因緣的經文;七、阿婆陀那(譬喻),指譬喻形式的經文;八、伊提目多伽(本事),指佛說弟子過去世因緣的經文;九、闍陀伽(本生),指佛說過去世因緣的經文;十、毗佛略(方等),指佛說方正廣大的經文;十一、阿浮陀達磨(未曾有),指記載佛陀顯現神通的經文;十二、優婆提舍(論議),指廣釋佛語的經典。《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何故但立十二分教,不增、不滅?」也稱為「十二部經」。
蛇影杯弓     
瀏覽人次:1426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杯弓蛇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東漢時,有一年的夏至,應郴(ㄔㄣ)請下屬杜宣喝酒。懸掛在北壁上的弓正好投映在酒杯裡,看起來就像是酒杯裡有條蛇。杜宣勉強喝下後,便感到肚子不適。回家後,食慾不振,身體日漸瘦弱,怎麼都醫治不好。後來應郴來探視,便問他身體不適的原因,杜宣說是那天喝下酒杯裡的蛇所造成的結果。應郴回官府後,想了又想,一回頭看見了壁上的弓,這才發現杜宣所說的蛇,原來是弓投映在酒杯裡的影子。於是應郴再度請杜宣到府裡喝酒,並讓杜宣坐在當初的位子上,同時向他證明了杯裡的蛇只是牆壁上的弓影,而杜宣的病也因此不藥而癒。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杯弓蛇影」,用來比喻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驚疑恐懼。
辟支佛     
瀏覽人次:123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梵語pratyeka-buddha的音譯,意譯作獨覺或緣覺。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一種果位。這種果位是阿羅漢中的一類。由於辟支佛在他證悟的這一世,不是從佛陀或他人那裡聽聞佛法而修行成就,以自力了悟緣起,證涅槃。《瑜伽論記.卷八上》:「若依《智論》十六卷云:『辟支佛有兩種義:一名獨覺,二名因緣覺。』」也作「獨覺」、「緣覺」。
說法     
瀏覽人次:1091 收藏人次:0
3.宣說佛法。如:「現身說法」。
五教     
瀏覽人次:1038 收藏人次:0
4.中國佛教華嚴宗將佛教經典判分為五種教法。分別為小乘教,指宣說四聖諦、十二因緣的經典,如《阿含經》;大乘始教,指宣說一切皆空的經典,如《般若經》;大乘終教,指宣說真如緣起的經典,如《楞伽經》;頓教,指宣說頓悟教法的經典,如《維摩詰經》;圓教,指完全說一乘教理的經典,如《華嚴經》。華嚴宗認為五教中圓教是一切佛法的最究竟。藉以推證華嚴經是諸經之王。《華嚴經探玄記》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經。」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