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1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靜。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萬籟此都,但餘鐘磬音。」元.張可久〈一枝花.長天落綵霞套.梁州〉曲:「萬籟,四山靜。」
2.冷清、孤單。如:「孤」、「寥」、「寞」。
佛教稱僧尼死亡為「」。如:「圓」。《景德傳燈錄.卷四.嵩嶽慧安國師》:「偃身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靜冷清。宋.周邦彥〈南鄉子.戶外井桐飄〉詞:「戶外井桐飄,淡月疏星共寥。」《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即到了洞裡,塵埃滿地,門戶寥,似若無人之境。」
2.空曠高遠。漢.王襃〈四子講德論〉:「紛紜天地,寥宇宙。」
萬籟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萬物無聲,一片靜。《聊齋志異.卷一.山魈》:「輾轉移時,萬籟俱。忽聞風聲隆隆,山門豁然作響。」《儒林外史》第一二回:「當夜萬籟俱,月色初上。」也作「萬籟無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靜。《楚辭.劉向.九歎.憂苦》:「幽空虛以寞,倚石巖以流涕兮。」
2.孤單冷清。《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且路上有伴,不至寞,心上也歡喜。」《紅樓夢》第六四回:「如此長天,我不在家,正恐你們寞,吃了飯睡覺,睡出病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才華內斂,含蓄不露。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子雲沉,故志隱而味深。」
2.靜。如:「清晨時,大地一片沉。」。
3.杳無音訊。如:「好多年了,他一直音信沉。」。
然不動,感而遂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易‧繫辭上〕第十章說:「易无思也,无為也。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涵蓋天下之事理,包羅萬象,在平時看來,並沒有特別的思慮,也沒有特別的作為。在未有感應之前,固若磐石,靜無聲;一有所感,便如響斯應,豁然貫通天下事物之理。
  據了解,「易」字含著「不易」和「變易」兩個意義。「不易」可以解釋為「不變」,即是「不動」,指事物本然的狀態。「變易」則是「改變」或「變化」,是應某種情況而生,即是「動」;而「動」並不是全然被動的盲動,是「動自有其理」,依理而動,所以沒有紊亂,沒有阻礙,而能夠通達。後世有「守如處女,出如脫兔」兩句話,可以和「然不動,感而遂通」相參照。
...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靜無聲。《紅樓夢》第五六回:「只見院中靜,只有ㄚ鬟婆子諸內壼近人在窗外聽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修行人滅除煩惱,不再生死輪迴的境界。尤其指證悟解脫的佛或阿羅漢的去世。〈一百五十讚佛頌〉:「栗粒以分身,爾乃居圓。」也作「涅槃」、「滅」。(2)中國一般習慣稱出家人的去世。《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道罷,老道人自去殿上燒香掃地,不知玉通禪師已在禪椅上圓了。」也作「滅度」、「涅槃」。
不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忍耐不住孤單寞。如:「他不甘寞,生命一直飄浮晃動,無法沉潛篤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謂斷除貪欲、瞋恨、愚痴和一切煩惱,不再輪迴生死的境界。《維摩詰所說經.卷下》:「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滅而不永滅。」《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佛以滅為事,以有身為幻。」也作「涅槃」、「圓」。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