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773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審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法官或警察機關審理案件時,對與案情有關的當事人作詳細的查問。《初刻拍案驚奇》卷二:「那休甯縣李知縣提一干人犯到官,當堂審問時,你推我,我推你。」《儒林外史》第一二回:「那官落下轎子,要將他審問,夜役喝著叫他跪。」也作「審訊」。
2.詳細查問。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三折:「元來我嫂嫂門前等,他是個婦女人家,無燭從來不夜行,我出門去審問個分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查問案件。如:「審問」、「審判」、「審理」、「審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審訊、判決。如:「訊問」、「審問」、「問案」。《紅樓夢》第一○三回:「後來聽見你兄弟問了死罪,他雖哭了一場,以後倒擦脂抹粉的起來。」
鞭辟入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夫,才能求得真正的學問。這樣的道理就如同《論語.子張》中所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對自己立身處世的道理加以審問和慎思,那自然一切的行為也都能夠符合「仁」的規範,而無時無刻不為仁了。程顥的這段話見載於《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一.師訓》,後來「鞭辟入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研究學問要自我鞭策,深入精微之處。亦用來形容評論見解深刻透澈。出現「鞭辟入裡」的書證如清.盛宣懷〈致張香帥函〉:「此時祗有責成朱道鞭辟入裡,實事求是,勿徇情面,勿托空言,或可望有起色。」
飲鴆止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後漢書.卷四八.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霍諝》載,東漢霍諝,從小就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才氣,年紀小小就通過了明經科的考試。十五歲那年,有人誣告他的舅舅宋光,說他擅自更改皇帝的詔書,於是被捕入獄,在牢中遭到審問拷打。霍諝寫了一篇奏記為他申辯,其中有一段說到:「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穩順利,現已位居地方首長的高位,品格也沒有什麼缺失。這樣的一個人,即使對於皇上的詔書有所疑慮,也會採用一種穩當的方式來解決,怎麼可能冒著死罪私下更改詔書?這樣的行為好比是一個飢渴的人,吃有毒的附子來止飢,喝毒酒來止渴,食物還沒進到肚子裡人就死了,所以不可能有人這樣做啊!」大將軍梁商看了以後便上書為宋光脫罪,霍諝也因此而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審問。同「鞫」。《史記.卷八七.李斯傳》:「令鞠治之。」《漢書.卷一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鞠獄不實。」
請君入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武后命酷吏來俊臣審問周興,來俊臣遂因與周興對食之際,假意向周興請教刑求之道,周提出「請君入甕,再以炭火烤之」的方法。後來俊臣遂以此法懲治周興。見《新唐書.卷二○九.酷吏傳.來俊臣傳》。後喻以其人之法,還治其人之身。《聊齋志異.卷十.席方平》:「即燒東壁之床,請君入甕。」也作「請公入甕」、「請兄入甕」。
不寒而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事犯武帝,被處死。 (3) 掩:拘捕。 (4) 重罪輕繫:重罪輕判。 (5) 鞠:同「鞫」,審問。 (6) 「為死罪解脫」:漢制,為囚犯私解刑具者,與其同罪。義縱將探監者視為欲脫囚罪,故全判死罪。 (7) 報殺:論處死刑。 (8) 猾民:奸刁的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審問。《宋史.卷二○○.刑法志二》:「紹興法,鞫獄官推勘不實,故有不當者,一案坐之。」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有什麼合審的罪囚,押上勘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審問。如:「審訊」、「偵訊」。《莊子.列禦寇》:「宵人之離外刑者,金木訊之。」《文選.鄒陽.獄中上書自明》:「左右不明,卒從吏訊,為世所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