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2.3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對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對聯。如:「寫對子」。
2.對偶的詞句。《紅樓夢》第四八回:「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虛的,實的對實的。」
3.對手。《紅樓夢》第一九回:「你一般也遇見對子了。可知一還一報,不爽不錯的。」
4.成對的人或物。《紅樓夢》第五六回:「你放心鬧吧!先是『單線不成線,獨樹不成林』;如今有了個對子,鬧急了,再打狠了,你逃走到南京找那一個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支的第一位。
時辰名。約當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如:「子時」。
本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如:「子女」、「獨生子」。
後代。如:「子嗣」、「多子多孫」。
植物的果實,或動物的卵。如:「蓮子」、「瓜子」、「桂子」、「松子」、「烏魚子」。
對一般人的通稱。如:「男子」、「女子」。
對有學問道德的人的尊稱。如:「孟子」、「孔子」。
顆粒狀細小而堅硬的東西。如:「子彈」。
與「母」相對的。如:「子音」、「子母扣」。
幼小的、稚幼的。如:「子薑」、「炸子雞」。
指輩分小、年紀輕的人。如:「子弟」、「小子」、「學子」。
對他人稱自己的配偶。如:「內子」、「外子」。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一種中文傳統圖書的分類名稱,主要收錄諸子百家、天文算法、藝術類等著作。如:「子部」、「經、史、子、集」。
部首。
詞綴。放在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等之後。如:「房子」、「車子」、「拍子」、「胖子」、「聾子」、「樣子」、「哪門子」、「兩下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9.使兩種事物配合在一起。如:「把門對上」、「對對子」。
2.對聯的簡稱。如:「對子」、「門對」、「喜對」。
奇貨可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列傳》載:戰國時有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呂不韋,他雖然事業有成,但深感商人社會地位太低,所以萌發了從政的雄心。當時,秦安國君有一個兒子名叫子楚,他被送到趙國當人質。由於秦國屢次攻打趙國,所以趙國對子楚很不禮遇,生活用度也不寬裕,經濟拮据,日子過得很不稱心。當時呂不韋正好在趙都邯鄲做生意,看到子楚的特殊背景和處境,認為「奇貨可居」,於是就去求見子楚。呂不韋對子楚說:「我能光大你的門庭。」子楚聽後笑著說:「您還是先光大自己門庭,然後再光大我的門庭吧!」呂不韋說:「您有所不知,我的門庭是有待您的門庭光大後才能光大啊!」子楚心知呂不韋所說意思,便和他促膝深談。呂不韋告訴子楚自己的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稱謂。父母對子女的稱呼。《水滸傳》第四二回:「我兒,你去了許多時,這幾年正在那里安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父母對子女的愛稱為「慈」。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以貌取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滅明的記載雖然完全相反,但最後孔子的結論卻是相同的,就是如果以容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行、才能,就會像對子羽一樣,產生誤判;如果以談吐來衡量一個人的智慧,就會像對宰予一樣,產生誤判。後來「以貌取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以容貌儀表作為評斷或選取人才的標準。
登堂入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中充滿了肅殺之氣,聽來很不祥和,就不太高興地說:「子由彈瑟,不合雅頌,為什麼會出自我的門下?」孔子對子路的批評傳到其他弟子耳中,以為孔子不喜歡子路,對待子路不免輕蔑起來。孔子知道後,又說道:「仲由的學問啊,已經有相當的成就,只是還沒有達到最精奧的境地。就好像一個人從外頭去進屋子,雖然登上了大廳,但尚未進入內室。」後來「升堂入室」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學問或技藝循序漸進,而達到高深的境界。
呵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照顧。如:「為人父母總是對子女呵護備至。」
明知故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知故犯」的意思是明明知道是錯的,卻故意去違犯。例如國家頒布了法令,人人都應該遵守,但是有些人因不知法而犯法,這是無心之過,還可原諒;如果是明明知道法令規定如此,卻故意去觸犯,這就是「明知故犯」了。這種意念在文獻上比較早的出處是宋代陳世崇的《隨隱漫錄》卷一引西山蔡先生對子孫的訓示說:「蓋不識好惡,如童稚,如醉人,雖有罪可赦,若知而故犯,王法不可免也。」意思是說:一個人不明是非,就像小孩子和醉漢,如果犯錯,還可以原諒;但是如果是已經知道不對了,還去犯錯,那就應該受法律制裁。這裡的「知而故犯」就是「明知故犯」的意思。後來「明知故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明明知道不對,卻故意去做。在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