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326.520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尹文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戰國齊尹文撰,一卷。今本大旨指陳治道,欲自處虛靜,而萬事萬物則一一綜核其實,其說出入道、法二家,然與莊子、荀子所述尹文思想不合,疑為後人偽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支的第一位。
時辰名。約當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如:「子時」。
本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如:「子女」、「獨生子」。
後代。如:「子嗣」、「多子多孫」。
植物的果實,或動物的卵。如:「蓮子」、「瓜子」、「桂子」、「松子」、「烏魚子」。
對一般人的通稱。如:「男子」、「女子」。
對有學問道德的人的尊稱。如:「孟子」、「孔子」。
顆粒狀細小而堅硬的東西。如:「子彈」。
與「母」相對的。如:「子音」、「子母扣」。
幼小的、稚幼的。如:「子薑」、「炸子雞」。
指輩分小、年紀輕的人。如:「子弟」、「小子」、「學子」。
對他人稱自己的配偶。如:「內子」、「外子」。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一種中文傳統圖書的分類名稱,主要收錄諸子百家、天文算法、藝術類等著作。如:「子部」、「經、史、子、集」。
部首。
詞綴。放在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等之後。如:「房子」、「車子」、「拍子」、「胖子」、「聾子」、「樣子」、「哪門子」、「兩下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行政區域長官的名稱。如:「府尹」、「京兆尹」。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
集合文字所成的辭章。如:「文辭」、「古文」、「散文」、「白話文」、「文不對題」。
優雅、不粗俗的。如:「文雅」、「斯文」。
有文才的。如:「文人」。
有關文學的。如:「文壇」。
擔任文事的。如:「文官」。
某些有規則的自然現象。如:「天文」、「水文」。
社會發展所表現出的狀態。如:「文化」、「文明」、「文物」。
不猛烈的。如:「文火」。
量詞。舊時計算製錢的單位,製錢一枚叫一文。如:「三文錢」、「分文不取」。
文過:掩飾過失。如:「文過飾非」。
尹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戰國齊宣王至湣王時人,生卒年不詳。《莊子》天下篇將他與宋鈃並稱,《漢書藝文志》列入名家。著有《尹文子》二篇。
狐假虎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借。「狐假虎威」指狐狸借老虎的威風嚇走其他野獸。#典出《尹文子》逸文。後用「狐假虎威」比喻藉著有權者的威勢欺壓他人、作威作福。 △「狗仗人勢」
三令五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尹文子》逸文。 (2) 約束:指軍令。 (3) 布:宣告。 (4) 鈇鉞:音ㄈㄨ ㄩㄝˋ,古代之刑具,引申為刑罰。〔參考資料〕 《尹文子》逸文(據《文選.卷三.賦.張衡.東京賦》李善注引)將戰,有司讀誥誓,三令五申之,既畢,然後即敵。
勢均力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力均勢敵注音︰ㄌ|ˋ ㄐㄩㄣ ㄕˋ ㄉ|ˊ漢語拼音︰lì jūn shì dí釋義︰即「勢均力敵」。見「勢均力敵」條。 01.《太平御覽.卷四三二.人事部.智》引《尹文子》逸文:「兩智不能相救,兩貴不能相臨,兩辯不能相屈,力均勢敵故也。」 02.《周書.卷四五.儒林列傳.樂遜》:「唯德可以庇民,非恃彊也。夫力均勢敵,則進德者勝。」 參考詞語︰力敵勢均注音︰ㄌ|ˋ ㄉ|ˊ ㄕˋ ㄐㄩㄣ漢語拼音︰lì dí shì jūn釋義︰即「勢均力敵」。見「勢均力敵」條。 01.《宋書.卷四二.劉穆之列傳》:「力敵勢均,終相吞咀。」 02.《周書.卷六.武帝紀下》:「史臣曰:『自東西否隔,...
三申五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尹文子》逸文。 (2) 約束:指軍令。 (3) 布:宣告。 (4) 鈇鉞:音ㄈㄨ ㄩㄝˋ,古代之刑具,引申為刑罰。〔參考資料〕 《尹文子》逸文(據《文選.卷三.賦.張衡.東京賦》李善注引)將戰,有司讀誥誓,三令五申之,既畢,然後即敵。
價值連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尹文子.大道上》。 (2) 趙惠文王:?∼西元前266,戰國時趙國君,名何。任用廉頗、趙奢為將,藺相如為上卿,均有功績國賴以安。 (3) 和氏璧:根據《韓非子.和氏》篇的記載,戰國時楚人卞和自楚國山中得一璞玉,曾獻於楚厲王和武王,皆因被鑑定為石頭,先後被砍去左、右足。至文王即位,得知卞和抱璞痛哭於荊山下,遂命玉工理其璞,製成寶璧,命名為「和氏璧」。 (4) 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稷,戰國時秦國君,生卒年不詳。在位時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國勢強盛。然於和氏璧事件與澠池之會,皆受挫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