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22.64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形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形狀、外貌。《淮南子.兵略》:「天化育而無形象,地生長而無計量。」《聊齋志異.卷一二.公孫夏》:「字訛誤不成形象!此市儈耳,何足以任民舍。」也作「形相」、「形像」。
2.由一個人的內涵作為,所呈現出來的風格、特色。如:「他在小說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頗引起讀者的共鳴。」
3.對實體而言。因美之所在,不在實體,而在實體的形象,此形象即出自實體的模仿,而不為實體所限定,乃經心中的醇化而生者。
形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修辭學上的一種轉化。將抽象的事物當作具體的事物加以描述。如宋玉的風賦「翱翔於激水之上」其中「翱翔」二字,擬物為物,是風的形象化。
自我形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形象是個人自我知覺的一部分;自我形象與自我同體(self-identity)、自我理想(self-ideal)、覺知的我(perceived self)和現象自我(phenomenal self)的關係非常密切,自我形象是個人對目前自己的能力、身分、角色等的主觀知覺。
  個體對自我的知覺,包括物質的我(The material me)、社會的我(The social me)、精神的我(The spiritual me)三部分。對於自我的各個部分,形成的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自我維護(self-maint...
教師形象和任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師形象指社會期望其有教師身分的人,所應表現的行為模式。這種期望,可能根據個人心目中對教師的理想形象,也可能根據制度與法令所規定的任務。因此教師形象是一種獲得的職業形象,不是來自天賦。
  教師形象的內涵,可自理想的文化方面,也可自制度與法令的方面,更可自教師的實際表現等加以分析。著眼不同,內涵各異。一般而言,大致可分為理想的和制度的兩種,分別說明如次。
  理想的教師任務,指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根據自己對教師理想形象的認定,主觀地認為教師應有的表現。根據中外教育學者的見解,歸納為如下六類:
  1.傳道:即「人師」。教師應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時時關心學生,...
教師的自我形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師對其本身角色的期望;構成教師自我形象。教師的自我形象不僅影響班級教學與師生關係,同時還影響教師團體的聲望與地位。柯布(J. Kob)曾研究德國四所中學八十二位教師的自我形象,結果發現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為教育中心型,二為學術中心型。教育中心型重視教師所具備之教育功能,不重視自己的學術背景,他們認為教育工作,應注重教育專業知能與教學技術,學術素養應居其次。學術中心型則相反,他們根據自己的學術背景及對於專門科目的知識,懷有角色期望:認為自己是學者或從事某一專門科目(如文學、科學、音樂、藝術等)教學的人。這類教師不認為教學本身重要,而認為教學只是應用自己專精知識的活動或過程而已。
 ...
形象藝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有形體的構成及一切現象表現。如繪畫、雕刻等都稱為「形象藝術」。
滄源崖畫中舞蹈形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舞蹈遺跡。滄源崖畫畫中的舞蹈形象,位於雲南省滄源縣東北部,大部分的舞蹈崖畫集中在佤族、傣族的民族聚集區。不同於其他的崖畫的圖案,此圖採用天然顏料,畫面中深淺不一的紅色是其最大特色。此圖刻畫在離地面距離一至兩公尺或六至七公尺的壁面上,規模比起其他的壁畫,是屬於較小的崖畫;至於,此圖的年代現已不可考,根據汪寧生所著之《雲南滄源崖畫的發展與研究》,據推論圖案所涵蓋的年代上可溯至漢代,下及明代。崖畫中所刻之圖案,可見到人們佩帶之飾物、工具、武器、亦刻有動物、房屋、木柵等圖案形狀,以及狩獵、放牧或戰爭等活動中所需之器具,表現了巫術、圖騰與神祇崇拜的現象,這影射當時人民的生活狀態。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
蓋山林《中國岩畫:岩石上的歷史圖卷》1997。
烏蘭察布岩畫中的舞蹈形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舞蹈遺跡。烏蘭察布岩畫中的舞蹈形象,約在一萬幅以上,發現於內蒙古陰山之北的丘陵巨石石叢上,起源之年代約在青銅時代,經過北朝一直到元代。舞蹈形象之題材為各種野生動物、狩獵場及原始車輛等。雖然,舞蹈形象在岩畫只是一小部分,舞蹈的表現形態包括一人舞、二人舞及多人舞等,涵蓋宗教儀式、圖騰及生殖崇拜等不同題材,是研究蒙古游牧民族生活型態,以及中國北方民族舞蹈形象的一項重要資料。
蓋山林《中國岩畫:岩石上的歷史圖卷》1997、宋耀良《中國岩畫考察》1998。
形象藝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用非定形的抽象造形,來組織畫面的藝術運動,對具象藝術而言。也稱為「非定形派」、「非具象派」。
觀音形象-中國與台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法華經》卷七之一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謂觀音有三十三現身,為了能夠隨時救苦救難,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沈詩醒 2008:293),也因此以三十三觀音為素材的藝術形像應運而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