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5.631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彭瑞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1947年生,新竹縣北埔鄉。高雄師範學院。◎1981年,與葉石濤、鄭烱明、陳坤崙、曾貴海、許振江等南台灣文友,一起籌備創立《文學界》雜誌。1991年《文學台灣》創立後,負責編務,擔任主編。90年代,他主張〈寫有國籍的台灣文學〉,呼籲台灣作家結束白色戒嚴恐懼、停止意識的流浪,從模糊中清醒過來。也進一步指出,日治時代和台灣民族解放運動同步出發的台灣新文學運動,終極目標即在建立台灣民族文學,本土化要做的,就是貫澈先行代作家們未竟的使命。◎巫永福文學評論獎◎賴和文學獎◎行政院文耕獎評論集《台灣文學探索》、《驅逐迷霧 找回祖靈── 台灣文學論文集》、《霧散的時候》、《文心集》、《文學評論百問》、《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做為符信的玉器。
吉祥,或吉祥的兆頭。如:「瑞雪」、「祥瑞」、「瑞兆」、「祥龍獻瑞」。
人瑞:人中的祥瑞,多指有德性或高壽的人。如:「百年人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化學元素。符號為A。金屬元素之一,質地柔軟,延展性大,可與銀、銅等合金製成貨幣、裝飾品、筆尖等。因為顏色黃澄,一般稱為「黃金」。
金屬的泛稱。如:「合金」、「五金」。
錢。如:「金額」、「你身上有多少現金?」
比喻寶貝、珍貴的。如:「金口」、「金孫」、「金科玉律」、「金玉良言」。
比喻堅固的。如:「金石盟」、「固若金湯」。
顏色澄黃,像金子的顏色。如:「金針花」、「金絲猴」、「金黃色的稻田」。
五行之一,如:「水、火、木、金、土」。
太陽系的行星之一。如:「金星」。
朝代名。
部首。
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姓。
沈光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大凡。 參考書目註1. 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12四版),頁25。註2. 彭瑞金,《台灣文學50家》(臺北:玉山社,2005),頁21~28。註3. 丁憂:遭遇父母的喪事。臺灣文獻叢刊
邱逢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夢臺灣。 參考書目註1. 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12四版),頁96。註2. 彭瑞金,《台灣文學50家》(臺北:玉山社,2005),頁55~61。台灣古典漢詩詩集檢索結果 http://cls.hs.yzu.edu.tw/cp/bin/VI_srch.asp?vid=000019
張文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理困境的模式有三:『第一,顧左右而言他。第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第三,當機立斷,委曲求全。』  彭瑞金曾說:『張文環本身可以說是謎一樣的作家。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在他的作品裡難以找到反日的成分,反過來說,從台灣人的角度來看,也找不到他抗日的成分。張文環他具有寫實主義的風貌,但是卻不具批判性,而是傾向自然主義的客觀的呈現。』或許就是因為這樣,在他與西川滿的《文藝台灣》分庭抗禮之時,西川滿仍無法以他戰時的身分對其文學作品進行打壓。  劉登翰也說過:『張文環是用寫實主義手法來描寫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對弱小人們的不幸遭遇寄予...
龍瑛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義。它意謂著,龍瑛宗改變了先前以社會運動為宗旨,具有抵抗意識,展現強烈現實批判精神的文學傳統。  彭瑞金也說,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可以被解讀為:『描繪黑暗的殖民地社會裡,受到扭曲、壓抑的殖民地台灣青年、內心的苦悶、彷徨與幽怨,呈現另一種形式的寫實,也是另一種樣式的批判和抵抗。』、『在舉世都主張抗議才是文學的時代,龍瑛宗以別出的心裁、獨到的眼光,不管外界的喧囂,直接選擇走入人們迂迴曲折的內心。西方的文藝思潮和表達技巧,不知何時也悄悄走入他的內心,所以他纖細、敏銳的人性觸角,一定是和他所選擇的文學觀點有關。是唯一不...
楊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勇氣,寫出了日治時代一般民眾的心聲,這正是當時主張「文學就是社會縮影」的寫實主義手法。 參考資料 彭瑞金:[〈楊華:用生命控訴貧窮的詩人〉,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p/phenn-sui-kim/iunnhoa-khongsou.htm] 外部連結 [台灣文學作家系列 http://www.rti.org.tw/ajax/recommend/Literator_content.aspx?id=77]
丘逢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夢臺灣。 參考書目註1. 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12四版),頁96。註2. 彭瑞金,《台灣文學50家》(臺北:玉山社,2005),頁55~61。台灣古典漢詩詩集檢索結果 http://cls.hs.yzu.edu.tw/cp/bin/VI_srch.asp?vid=000019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