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後期     
瀏覽人次:248 收藏人次:0
1.過了預定的期限。《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騫為衛尉,與李將軍俱出右北平擊匈奴。匈奴圍李將軍,軍失亡多,而騫後期當斬,贖為庶人。」《明史.卷一五一.列傳.嚴震直》:「洪武時以富民擇糧長,歲部糧萬石至京師,無後期,帝才之。」
2.後會、再見。唐.白居易〈祭中書韋相公文〉:「既同前會,兜率天下,豈無後期?」唐.方干〈送沛縣司馬丞之任〉詩:「羈遊故交少,遠別後期難。」
3.某個時期的後一階段開始。如:「抗戰後期」。
道德成規後期     
瀏覽人次:560 收藏人次:0
  道德成規後期是道德認知發展的第三期,也是最高的層次;由美國哈佛大學郭爾保(Lawrence Kohlberg, 1927~1987)於一九五八年,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十歲至十六歲青少年道德思考與選擇模式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Modes of Moral Thinking and Choice in the Years Ten to Sixteen)中所提出。此期特徵為具有一種朝向自律的道德原則的推進力;道德認知發展達到此期的人,顯著地努力界定道德價值與原則,這些道德價值和原則具有確實性與應用性,不同於持有這種原則的團體和個人的權威,也不同於個人自己對這些持有權威的人或...
後期選擇理論     
瀏覽人次:523 收藏人次:0
  後期選擇理論為選擇性注意的理論,在解釋人從事作業活動時心智活動的分配機制。
  注意是人心智能力之一。當個體面對許許多多的事物時,只能注意某些事物之處理,而忽略其他事物。故注意活動的分配是選擇性的。
  注意的選擇是發生在訊息處理之前或之後,頗有爭論。布羅本(D.E. Broadbent)提出選擇式過濾器理論(selective filter theory),崔斯曼(A. Treisman)提出減弱理論(attenuation theory),彼此主張不同。但是,兩人都主張注意的選擇是發生在訊息處理之前,認為外界輸入的諸多訊息或刺激,若未獲得注意便不能進入記憶系統而加以...
後期印象派     
瀏覽人次:193 收藏人次:0
十九世紀末期,繼承並變革印象派繪畫方法的流派。以塞尚、高更、梵谷等為代表。強調主觀感受的表現及個人情感的注入,趨於有個性的描寫。在繪畫技巧上,則借助色塊的對比關係和線條構成的物體內在結構,並著力誇張其組織性與裝飾趣味。對野獸派和表現派的影響很大。也稱為「後印象主義」。
後期印象畫派     
瀏覽人次:148 收藏人次:0
後期印象畫派(Posi Impressionism),為印象派的分歧之一,與「新印象畫派」共爭「印象派後繼者」的地位。 後期印象畫派代表畫家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梵谷(Van Gogh,185 -1890)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後期...
希臘後期教育制度     
瀏覽人次:136 收藏人次:0
  古代希臘在西元前四九○年馬拉松之役(The Battle of Marathon),以雅典為首的聯軍戰勝波斯軍隊後,開始其歷史的新紀元;不但使其成為地中海軍事上和政治上的霸主,且亦使其成為全世界的通道(the highway of the world)。從此希臘的社會、政治、文教、商業、貿易及海上交通等,形成與往昔不同的情勢,一變而為新的世界性國家的社會型態,史稱新希臘時代;而新希臘所施行的教育制度即稱為希臘後期的教育制度。
  新希臘教育所建立的學校體系,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等三個不同階段的學程:
  1.初等教育:此時期七歲至十三歲的兒童,接受音樂學校、體...
    
瀏覽人次:22087 收藏人次:4719518
一段時間。如:「日期」、「假期」、「學期」、「潛伏期」、「青春期」、「授粉期」、「採收期」、「危險期」。
規定、約定的時間。如:「期刊」、「定期」、「過期」、「限期」、「分期付款」、「逾期作廢」、「後會有期」。
盼望、希望。如:「期盼」、「期勉」、「期待」、「期許」、「期望」。
約定。如:「不期而遇」。
量詞。用於計算事物分期的單位。如:「訓練計畫一年分為四期。」、「這本雜誌已出版六十期。」
一周年。如:「期年」。
    
瀏覽人次:12920 收藏人次:14823794
在位置上與「前」相對。如:「後面」、「背後」。
在時間上與「先」相對。如:「先後」、「先來後到」、「後來居上」。
子孫。如:「後嗣」、「後代」、「名人之後」。
參差不齊     
瀏覽人次:43802 收藏人次:1817746
「參差」是不整齊的樣子。在《詩經.周南.關雎》中,有「參差荇菜」一語,形容荇菜長短不一的樣子。用於人事方面,則可形容品質或才能高低不同。在所引典源漢.揚雄《法言.序》中,更在「參差」後衍以「不齊」二字,加強其義。揚雄是西漢後期的重要文人,口吃不善言談,以文章名世。《法言》一書乃揚雄仿《論語》所作,他在序中提到,自孔子以來,國君、將相、卿士、名臣「參差不齊」,高低優劣相差甚大,應該以聖人之道加以衡量統一。後來「參差不齊」這句成語用來形容雜亂不整齊。
義憤填膺     
瀏覽人次:40694 收藏人次:3105598
盡,都不願再出來為國家盡力,紛紛隱居起來。即使後來漢光武帝禮聘他們,也不願意出仕,更不用說到了東漢中後期,小人當道的時候了。這種高尚的品行是值得為他們立傳的。
「義憤」是指士人見到漢室衰微,以致王莽有機可乘,奪取政權,心裡充滿了正義的憤怒。
「填膺」則見於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這是唐代的邊塞詩人高適替朋友餞別寫的一首詩,說從前看到朋友有才能卻不受重用,一直為他感到委屈。今日友人有機會為官,徵召的命令也下來了,這位朋友必須立刻前往嶺南上任。高適除了不捨之外,也叮嚀他到異地應注意的事情。詩中的「氣填膺」指的就是因朋友的懷才不遇感到不平,氣憤填滿胸中。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義憤填...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