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84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徒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門徒。《後漢書.卷三二.樊宏傳》:「博士議郎,一人開門,徒眾百數。」
2.群眾、眾人。《三國演義》第四回:「倘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山東非公有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門人、學生。如:「門徒」、「徒弟」、「學徒」、「名師出高徒」。
信仰某一宗教或學說的人。如:「信徒」、「基督徒」、「佛教徒」。
人,多指壞人。如:「暴徒」、「狂徒」、「不法之徒」。
只。如:「徒增困擾」、「徒具形式」。
白費、無效的樣子。如:「徒然」、「馬齒徒長」、「徒勞無功」、「徒費脣舌」。
完全沒有憑藉。如:「徒手」、「徒步」。
一種拘禁犯人、強服勞役的刑罰。如:「有期徒刑」、「無期徒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許多。如:「眾多」、「眾生」、「眾人」、「眾星拱月」。
許多人。如:「大眾」、「觀眾」、「眾口爍金」、「眾叛親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同黨、朋友、徒眾。[例]黨羽
處心積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穀梁傳.隱公元年》【經】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傳】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何甚乎鄭伯1>?甚2>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于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云爾,甚之也。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 〔注解〕 (1) 鄭伯:鄭莊公(西元前757∼前701),名寤生,春秋時鄭國國君。性忌刻,因弟段與母武姜圖謀王位,故伐段,遷母於城潁,誓曰:不及黃泉不相見。在位四十三年,諡莊。 (2) 甚:...
一敗塗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載,劉邦為沛縣豐邑人,秦末,離開家鄉,流亡在外。後因沛縣縣令的號召,帶著上百名徒眾,準備回鄉響應陳涉的起義。但當大批人馬抵達時,縣令唯恐有變,又反悔了,令人將城門關閉,不讓他們進來。劉邦於是寫了一封給城中父老的信,綁在箭上,射入城裡,信中說:「大家苦於秦朝的暴政已經很久了,你們如今雖然奉命替縣令守城,但現在各地諸侯都起義了,馬上會來屠城。此時大家只有合力把縣令殺掉,選擇可擔當重任的家鄉子弟取而代之,響應起義的諸侯,才能保全家室。否則就只有接受全家被屠殺的命運了。」於是沛縣百姓殺了縣令,大開城門,迎接劉邦,想推舉他為縣令,但劉邦推辭說:「如今天下正亂,諸侯並起,現在如推...
苦心積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處心積慮」之典源,提供參考。 《穀梁傳.隱公元年》【經】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傳】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何甚乎鄭伯1>?甚2>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于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云爾,甚之也。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 〔注解〕 (1) 鄭伯:鄭莊公(西元前757∼前701),名寤生,春秋時鄭國國君。性忌刻,因弟段與母武姜圖謀王位,故伐段,遷母於城潁,誓曰:不及黃泉不...
禦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抵禦外侮。《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羽傳》:「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周書.卷四三.李延孫等傳.史臣曰》:「灌瓜贈藥,雖有愧於昔賢;禦侮折衝,足方駕於前烈。」也作「御侮」。
義和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拳民,長久以來,就有練拳習武的傳統。到清中葉以後,許多民間教派集合了拳術、氣功、咒語和巫術,四處吸引徒眾。在山東西南、西北地區,他們分別以大刀會(又稱金鐘罩)和神拳之名出現。大刀會宣稱喝符唸咒,運氣練功之後,可以刀槍不入。朱紅燈領導的神拳則以降神附體、畫符唸咒為號召。一八九九年,二者結合,義和拳的名字也開始出現,很快地,山東、直隸得拳民紛紛改稱義和團,山西、東北也有類似的組織。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義和團之亂英文關鍵字: boxer rebellion 參考資料張元、李孝悌/著。簡明中國歷史。頁281-284。龍騰文化...
黃巾之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要乃在於行善。張角等倡導的個人救贖方法深受無依無靠,日日為飢餓所逼的流民歡迎。聲勢擴延急速,不多久,徒眾已達數十萬人,片即現在的江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湖北等地。張角遂把這些徒眾分為三十六「方」(教區)。每「方」約一萬人,「方」的領袖是張角的門徒,信徒稱之為「師」,而「方」也是將軍之號,故教與軍合而為一。其頂點則為張角,張角號天下將軍,其弟張寶號地公將軍,另一弟張梁號人公將軍。此一教團稱為「太平道」,主張在「黃天」之下進行徹底悔改,同時認為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