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3.54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得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犯罪。唐.劉長卿〈負謫後登干越亭作〉詩:「得罪風霜苦,全生天地仁。」
2.冒犯、觸怒。《儒林外史》第二三回:「做孫子的又不曾得罪叔公,為甚麼要打我?」《紅樓夢》第三二回:「妹妹,往那裡去?怎麼又哭了?又是誰得罪了你?」《詩經.小雅.雨無正》:「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
3.向人對不起的客套話。《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郭排軍吃他相問得無言可答,只道得一聲:『得罪!』」
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獲取。如:「取得」、「得到」、「得志」、「得勢」。
適切、合宜。如:「得體」、「得當」。
滿意。如:「得意」、「洋洋自得」。
可以。如:「得過且過」、「不得高聲喧譁」、「得饒人處且饒人」。
夠了。多用於談話時表示反對、禁止。如:「得了,別再鬧了!」
置於動詞或形容詞後面,表示程度。如:「飛得高」、「樂得很」。
應該、必須。如:「這件事總得讓大家知道。」、「時間不早了,我得走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犯法的行為。如:「犯罪」、「罪行」、「罪狀」、「罪惡」。
過失。如:「賠罪」、「罪過」。
犯法的、有過失的。如:「罪人」、「罪犯」。
痛苦、苦難。如:「受罪」。
刑罰。如:「死罪」、「判罪」。
責備。如:「怪罪」。
一丘之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楊敞》載,漢朝時的楊惲(ㄩㄣˋ),父親楊敞是昭帝時的丞相,他自己能力又強,所以年輕時就在朝廷裡擔任要職,聲名顯赫。因少年得志,所以不覺中顯露驕傲的態度,常常得罪別人,其中與宣帝最寵信的太僕戴長樂的私仇最深。有一次戴長樂被人告了一狀,他懷疑是楊惲慫恿的,所以也上書控告楊惲誹謗當今皇上。其中一條罪狀大意是說:從匈奴投降過來的人,正談論他們首領單于(ㄔㄢˊ ㄩˊ)被人殺害的消息。楊惲聽了之後,就發表議論說:「單于真是昏庸的君主,雖然他的大臣替他設計了很好的治國策略,卻不知採用,結果送上自己的性命。這就好比歷史上秦朝的君主一樣,因為聽信小人而殺害忠貞大臣,結果遭...
三人成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故事3 解釋4 詞意5 例句 出處 「國策」「魏策」:「三人成虎,十夫揉椎,眾口所移,無翼而飛。」 故事 戰國時代,魏國的太子要到趙國去作人質,魏王派大臣龐蔥隨行。龐蔥想到他離國遠去,歸期未卜,說不定會有人在魏王面前進讒言,或者會因此得罪。臨行前,他便對魏王說:「如果有人來說大街上出現一隻老虎,大王會不會相信他?」  魏王說:「當然不會相信。」  龐蔥說:「如果接著有第二個人來說呢?」  魏王說:「我還是不大相信。」  龐蔥又說:「如果又有第三個人來說呢?」魏王說:「三個人都這樣說,那我就不得不相信了...
指鹿為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好吧,丞相說是馬,朕說是鹿。現在請諸臣百官們來看看,到底是鹿還是馬。」百官心想不管怎麼回答都會得罪人,但看見趙高氣勢洶洶的睜大兩眼,環顧四周,有些人只好選擇沉默不語,不然就屈服於趙高之下,回答是一匹馬。趙高看到形式對自己相當有利,日後更是作威作福,乃最後殺掉秦二世。 解釋指著鹿硬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詞義 相似詞混淆是非、顛倒是非、顛倒黑白、指皂為白、不分皂白、眾口鑠金強辯是非、強詞奪理 相反詞是非分明、黑白分明 例句你這分明是指鹿為馬、顛倒是非,休想我會支持你!對於這種指鹿為馬的人,我們應該極力攻...
矯枉過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越絕書.卷一五.越絕篇敘外傳記十九》載:春秋時,伍氏一家本在楚國仕宦,但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因為得罪了楚平王而被殺,只有他一人逃到吳國。由於受到吳王闔閭的賞識,他幫助吳國從衰微的國勢走向富強,進而使吳成為一方的霸主。但是伍子胥從來沒有忘記楚平王的殺父之仇。後來楚國攻伐蔡國,伍子胥便藉救援蔡國的名義,發動吳兵攻打楚國,攻下楚國的都城郢。此時楚平王早已死去多年,復仇心切的伍子胥命令兵士們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笞屍骨。後人評論這件事情,認為:「兒子為父親復仇,臣子討伐逆賊,本來是發自至誠之舉,但是伍子胥的做法已經超出常理,反而不合乎中庸之道了。」後來「矯枉過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原文的「矯枉過直」演變...
孤芳自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鴻、嵇康等人的品行「就像日月一樣的高潔,也像孤高的香花開放在遙遠的山林之中」,並以此自勉。後來沈約因得罪梁武帝,憂懼而死,朝議認為沈約文名盛極,欲諡為文侯,獨梁武帝認為沈約「情懷不盡」,改諡為隱侯,才符合沈約的行誼。〈謝齊竟陵王教撰高士傳啟〉的這段文字,似可做為最好的註解。後來「孤芳自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