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031.2546 ms
共 11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記得。如:「勿忘我」、「後事不忘前事之師」、「樂而忘返」、「廢寢忘食」、「得意忘形」。
2.遺失、喪失。《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戾太子劉據傳》:「臣聞子胥盡忠而忘其號,比干盡仁而遺其身。」唐.顏師古.注:「忘,亡也。吳王殺之,被以惡名,失其善稱號。」《文選.陸機.歎逝賦》:「樂隤心其如忘,哀緣情而來宅。」唐.李善.注:「忘,失也。」
3.遺棄、捨棄。《後漢書.卷二六.宋弘傳》:「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得魚忘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筌,捕魚用的竹器。得魚忘筌指捕得了魚,便忘掉了筌。語本《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文選.嵇康.贈秀才入軍詩五首之四》:「嘉彼釣叟,得魚忘筌。」後轉比喻人在成功後就忘本背恩。明.朱權《荊釵記》第一五齣:「願他獨占魁選,榮顯。母妻封贈受皇宣,門楣顯,姓名傳。得魚後,怎忘筌?」
|
數典忘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典,指過去的禮制、歷史。數典忘祖謂敘述過去禮制歷史時,卻忘掉祖先原有的職掌。語本《左傳.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比喻忘本。《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只是如今弄到用起錦繡綢緞手巾來,連那些東西,也都用金銀珠寶作成者,便是數典而忘其祖,大失命題本意了。」亦可比喻對本國歷史或自己祖先歷史的無知。如:「如今崇洋媚外,數典忘祖的人可多著呢!」
|
流連忘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貪戀沉迷於遊樂而忘了回去。後形容徘徊、留戀而不忍離去。《兒女英雄傳》第三○回:「照這等流連忘返,優柔不斷起來,我姐妹竊以為不可。」也作「留連忘返」。
|
毋忘在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戰國時齊國被燕國連攻七十二城,僅剩即墨、莒二城為最後固守的城池。齊國以莒城為反攻基地,在五年的艱苦歲月後逆襲成功,收復了失地。見《史記.卷八二.田單傳》。後以毋忘在莒比喻收復國土。如:「先總統蔣公以毋忘在莒訓勉國人光復大陸河山。」
2.春秋時齊國內亂,齊桓公曾遭難逃亡到莒國,後來當上了齊君。有一回,鮑叔向桓公敬酒,勸桓公:「勿忘出奔在於莒也。」見《呂氏春秋.貴直論.直諫》。後用以比喻不忘前事。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依據。《戰國策.趙策一》:「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唐.陳子昂〈諫用刑書〉:「臣讀漢書至此,未嘗不為戾太子流涕也。古人云,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伏願陛下念之。」
|
忘年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拘年歲行輩而結交為友。《梁書.卷三四.張緬傳》:「初未與纘遇,便虛相推重,因為忘年之交。」《三國演義》第一一一回:「陳泰歎服曰:『公料敵如神,蜀兵何足慮哉!』於是陳泰與鄧艾結為忘年之交。」也作「忘年交」、「忘年之好」、「忘年之契」。
|
廢寢忘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專心努力工作或學習。《魏書.卷九四.閹官傳.趙黑傳》:「黑自以為訢所陷,歎恨終日,廢寢忘食,規報前怨。」也作「廢寢忘餐」。
|
得意忘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因高興而物我兩忘。語本《晉書.卷四九.列傳.阮籍》:「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後形容人高興得忘其所以,舉止失去了常態。元.鮮于必仁〈折桂令.輞川圖〉曲:「得意忘形,眼興迢遙。」
2.取其精神而遺其形式。語本宋.歐陽修《試筆.李邕書》:「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意而忘其形邪?」
|
沒齒難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齒,一輩子。沒齒難忘指永遠難以忘記。唐.李商隱〈為汝南公華州賀赦表〉:「司馬談闕陪盛禮,沒齒難忘。」也作「沒齒不忘」、「沒齒難泯」、「沒世不忘」、「沒世難忘」、「沒身不忘」。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