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8.98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念佛三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徒經由專心念佛所產生的一種定境。在此定境中,可見到佛現在其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陀的簡稱。佛教徒對得道者的敬稱,也可用作釋迦牟尼的專稱。
佛教: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為釋迦牟尼所創。主張生命是痛苦、無常的,只有息滅貪、瞋、痴,證得圓滿智慧,才能得到真解脫。後漢明帝時由西域傳入中國,流行至今,信徒廣布世界各地,但以亞洲為主。
如佛陀一般仁慈、和氣。如:「佛口蛇心」。
仿佛:似乎、好像。或作「彷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糊塗、不明白。如:「愚昧」、「昏昧」、「昧理」、「蒙昧」。
隱藏、隱瞞。如:「拾金不昧」、「昧著良心」。
昏暗不明。如:「暗昧」、「昧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惦記、懷想。如:「念舊」、「思念」、「想念」、「掛念」、「念念不忘」。
心思、想法。如:「邪念」、「雜念」、「善念」、「一念之間」。
吟誦、誦讀。通「唸」。如:「念經」、「念念有詞」。
就讀、研習。如:「念小學」、「念高中」、「念醫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三位。大寫作「參」,阿拉伯數字作「3」。
數量是三的。如:「三個」、「三人成虎」、「三代同堂」。
表示多數、多次。如:「三番兩次」、「一問三不知」。
三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謂修行者將心集中在一點的狀況。為胡語音譯。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無散亂或靜止的境界相似。《成實論》卷一二:「今當論三昧。問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處是三昧相。』」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
2.訣要、竅門。《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純傳》:「之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紅樓夢》第四八回:「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念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憶念佛陀名號、形相、功德的修行方法。為六念之一。後發展成三種方式:一、稱名念佛(用口誦念佛陀名號)。二、觀想念佛(專心憶念佛的相貌及所居佛土)。三、實相念佛(觀佛法身非空非有中道實相)。在中國,因淨土宗的盛行,念佛成為最普遍的修行法門之一。而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主,亦有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初刻拍案驚奇》卷六:「到內定念佛,看經體格,終須是婦女,交搭更便。」
阿鼻地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宇宙觀中地獄中最苦的一種。為胡語音意合譯,意為無間。墮落到此的眾生受苦無間斷,故稱為「無間」。為八大地獄中的第八獄。《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上》:「女人能集,眾多苦事,假以香華,而為嚴好,愚人於此,妄起貪求,如海疲鳥,迷於彼岸,死必當墮,阿鼻地獄。」簡稱為「阿鼻」。
三世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佛。《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下》:「普觀十方尊,圓念三世佛。」(2)謂過去佛為迦葉諸佛,或特指燃燈佛,現在佛是釋迦牟尼佛,未來佛為彌勒佛三者。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