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5.56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恬然不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過錯卻不以為恥。也作「恬不知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正確。如:「大謬不然」、「不以為然」。
如此、這樣。如:「未必然」、「到處皆然」。
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表示狀態。如:「仍然」、「偶然」、「超然」、「恍然」、「茫然」。
轉折詞,但是。如:「然而」。
承接詞。如:「雖然」、「然後」、「然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你明天陪我去不?」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場戲好不精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坦然、安適。如:「恬適」、「恬靜」、「恬然」、「恬不知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羞愧的事。如:「恥辱」、「雪恥」、「奇恥大辱」。
不屑、覺得羞愧。如:「恥與為伍」、「不恥下問」。
羞愧之心。如:「無恥」、「廉恥」。
不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認為羞恥。晉.干寶〈晉紀總論〉:「先時而婚,任情而動,故皆不恥淫逸之過。」三國魏.李康〈運命論〉:「古之君子,蓋恥得之而弗能治也;不恥能治而弗得也。」
恬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然自得的樣子。《荀子.彊國》:「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唐.白居易〈琵琶行.序〉:「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恬不知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犯了過錯卻安然不以為羞恥。《明史.卷二二○.曾同亨傳》:「此中多闇修,非可概斥。即使陽假名義,視呈身進取、恬不知恥者,孰愈哉?」也作「恬然不恥」。
恬不知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恬不知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恬不知恥」原作「恬然不恥」。唐馮贄作的《雲仙雜記》,雜載古今逸事。書中記載一個叫做倪芳的人,他的個性不受拘束又特別古怪。平常喜歡喝酒,喝了酒後行為常瘋瘋癲癲,怪裡怪氣,並作一些怪異的舉動,一點也不覺得可恥。有一天,他喝完酒後,把《毛詩》這本書卷了卷,再沾上油當作蠟燭。他點著這個蠟燭,拿著它到外面遊盪了一夜。後來「恬不知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有過錯卻安然不以為恥。
恬不為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恬不知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恬不知恥」原作「恬然不恥」。唐馮贄作的《雲仙雜記》,雜載古今逸事。書中記載一個叫做倪芳的人,他的個性不受拘束又特別古怪。平常喜歡喝酒,喝了酒後行為常瘋瘋癲癲,怪裡怪氣,並作一些怪異的舉動,一點也不覺得可恥。有一天,他喝完酒後,把《毛詩》這本書卷了卷,再沾上油當作蠟燭。他點著這個蠟燭,拿著它到外面遊盪了一夜。後來「恬不知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有過錯卻安然不以為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