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8.602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悲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沮喪或負面的人生態度。如:「你別太悲觀,事情還是有轉圜的餘地。」
2.以救苦救難的心來觀察眾生的痛苦。《妙法蓮華經》卷七:「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悲觀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以為世間有苦無樂,有惡無善,苦惡大於喜樂的主義。主張一切事物的本質是惡,死亡才能獲得解脫,否定了人生的價值。與樂觀主義相對而言。叔本華(Schopenhauer)是此一主義的典型代表人物。
教育的悲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的悲觀論認為,教育所能產生的力量或影響很小,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定的,尤其是「命定論」(determinism)抬頭以後,這種悲觀的色彩更濃厚。教育的悲觀主義並不是指從事教育工作者的人生觀是悲觀的,而是指對教育改變的程度悲觀,因為教育工作者沒有悲觀的權利,他每天應以一顆愉快的心去面對學生。
  就一般情形而言,教育理論中持遺傳論者、命定論者,就是這種論點。
  英國人類學家高爾頓(Francs Galton, 1822~1911)與德國哲學家雅斯培(Karl Jaspers, 1883~1969)二人同屬教育的悲觀論者,尤其是高爾頓,幾乎否定了教育的可能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如:「觀賞」、「觀光」、「參觀」、「觀看」。
景像、情景。如:「奇觀」、「景觀」、「外觀」、「恢復舊觀」。
看法、意識。如:「觀念」、「主觀」、「人生觀」、「世界觀」。
道觀:道教的寺廟。
小樓及其上之建築物。如:「樓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傷痛、傷心。如:「悲傷」、「悲哀」、「悲喜交集」、「悲歡離合」。
哀憐、憐惜。如:「悲憐」、「慈悲」、「悲天憫人」。
柳暗花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在曲折艱辛之後,忽然絕處逢生,另有一番情景。參見「柳暗花明又一村」條。如:「不要悲觀,人生常是處處峰迴路轉,時時柳暗花明,你不可放棄希望。」
莫非定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之,管理者需要時時刻刻做好準備,面對到來的失誤和失敗。 莫菲法則是管理哲學的一個論點,包含著悲觀主義的元素,說明「得不喜,失不憂」,在工作上要時刻準備接受失敗,有些人常常說凡事無不可為,只要一鼓作氣往前衝,便能獲得成功,可是,他們卻忽略了一點,就是世上永無常勝將軍,人生不免有挫折失敗。 可是反過來說,我們亦可從樂觀一方去想:「若要成功,總會成功」,墨菲理論沒帶有事情必壞或必好的成果,他只是讓管理者知道,能發生的事,總會發生,換言之,管理者必須對所有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作好周全的準備。
認知治療法(cognitive_therap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值。(2).經驗:以負面方式來解釋自己的經驗。如世界上的人都看不起我。(3).未來:對未來抱持憂鬱、悲觀的想法。如我未來一定沒有工作。4. 合作經驗療法:此為Beck認知治療法中合作的治療歷程,是指諮商師會運用蘇格拉底式對話,用開放性問句協助當事人覺察、反思個人信念後,建構自己的理論。諮商師與當事人建立平等合作的治療關係,來檢驗當事人的認知信念的正確性,以及對自己生活的影響程度。治療性的改變是來自當事人自己在治療過程中蒐集矛盾的正具,並面質自己的錯誤信念,進而做正確評估和修正。 認知治療法強調幫助當事人自己探索錯誤概念,...
消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悲觀、頹廢、灰心、消沉
死亡本能(Thanato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佛洛依德目睹恐怖屠殺和破壞行為,他感受到個體人格中存在著侵略、自我毀滅的本能,並此稱之為死亡本能。在佛洛依德的時代,死亡本能已是引人爭議的觀念,經常被視為反生物學及特異反應的悲觀主義。受死亡本能慾望所驅使的表現,衍生出攻擊驅力(aggressive drive),是一種自我毀滅的,轉向外界的替代客體所發展出的形式。包括殘忍、攻擊、自殺、殺人、體育運動與戰爭毀滅。死之本能的結局,必然是使有機体的自然界變為無機体,使生命變為死亡。佛洛依德指出,生存本能可以使死亡本能轉變,尤指原為朝向自己的,轉變為指向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