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3.13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憂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擔憂發愁。《三國演義》第二五回:「夢寐之事,不可憑信,此是嫂嫂想念之故,請勿憂愁。」《儒林外史》第三二回:「這幾日,婁太爺的病漸漸有些重起來了,杜少卿又換了醫生來看,在家心裡憂愁。」
憂愁夫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德國蘇德曼所作的小說。敘述一女子苦心積慮,欲維持家庭,但終歸失敗,後忽然覺悟,乃與其愛人結合。描寫深刻入微,耐人尋味。
滿腹憂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中充滿憂慮愁苦。如:「看他滿腹憂愁,想必有什麼難以解決的事吧!」《鏡花緣》第二七回:「他們自從略知人事,就是滿腹憂愁,從無一日開心,也不知喜笑歡樂為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憂慮、擔心。如:「發愁」、「悲愁」、「不愁吃穿」。
憂傷的心緒。如:「離愁」、「鄉愁」。
憂心的、傷心的。如:「愁思」、「愁懷」、「愁眉苦臉」、「愁雲慘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擔心、焦慮、煩惱。如:「憂心」、「憂慮」、「憂愁」、「先天下之憂而憂」。
否極泰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里七年,卻能坦然面對的精神以自勵。周文王雖然被紂王像個奴隸般地囚禁起來,但他並不為外在環境的榮辱感到憂愁,潛心研究《易經》中的天人之理,推演伏羲氏的八卦為六十四卦,並為之作卦辭和爻辭。後來他人生中的困厄時期終於結束,他也得歸故里。由此可知,人生的禍福都是天道循環,只要能夠積極面對,不懷憂喪志,一旦困厄結束了,順遂的日子必然到來。越王句踐接受了臣子們的勸諫,在吳國忍辱負重地事奉吳王夫差,終於得以歸國,更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不斷地壯大國勢,終於滅吳,報仇雪恥。後來「否極泰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否終則泰」演變而出,比喻情況由壞逐漸好轉。
垂涎三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賈誼《新書.卷四.匈奴》匈奴之使至者,若大人降者也,大眾之所聚也,上必有所召,賜食焉。飯物故四五盛,羹胾膹炙,肉具醯醢,方數尺於前,令一人坐此,胡人欲觀者,固百數在旁。得賜者之喜也,且笑且飯,味皆所嗜而所未嘗得也。令來者時時得此而饗之耳。一國聞之者、見之者,垂涎而相告,人悇憛1>其所自,以吾至亦將得此,將以此壞其口,一餌。 〔注解〕 (1) 悇憛:音ㄊㄨˊ ㄊㄢˊ,憂愁
莫衷一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黃協塤《鋤經書舍零墨.卷三.落英》〈離騷〉1>:「夕餐秋菊之落英。」註者聚訟2>,莫衷一是。 〔注解〕 (1) 〈離騷〉:為《楚辭》的一篇,戰國時屈原所作。屈原仕楚懷王,因讒言被流放,憂愁而作〈離騷〉,以表明愛國心志。全文詞采雅麗,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2) 聚訟:眾人爭論。
休戚與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彼此關係密切,憂愁喜樂、禍害幸福都關聯在一起。《明史.卷二八○.瞿式耜傳》:「臣與主上患難相隨休戚與共,不同他臣。」
風塵僕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風塵」:#漢.秦嘉〈與妻書〉(據《藝文類聚.卷三二.人部十六.閨情》引)不能養志,當給郡使。隨俗順時,僶俛當去。知所苦故爾,未有瘳損。想念悒悒1>,勞心無已。當涉遠路,趨走風塵。非志所慕,慘慘少樂。又計往還,將彌時節。念發同怨,意有遲遲。欲暫相見,有所屬託。今遣車往,想必自力。 〔注解〕 (1) 悒悒:憂愁鬱悶的樣子。悒,音|ˋ。〔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漢.范靖妻沈氏〈晨風行〉(據《玉臺新詠.卷九》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