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應許     
瀏覽人次:1783 收藏人次:202149
承諾、許可。如:「是誰應許他把打字機搬走的?」
    
瀏覽人次:49035 收藏人次:3778010
承諾、同意。如:「答應」、「應承」、「應許」。
    
瀏覽人次:22832 收藏人次:4696462
認可、答應。如:「許可」、「准許」、「許配」、「許嫁」。
表約略估計之詞。如:「些許」、「或許」、「也許」、「少許」。
稱讚。如:「稱許」、「讚許」。
期待。如:「期許」。
這麼、如此。如:「許多」、「許久」。
給予。如:「以身相許」、「以身許國」。
處所、地方。如:「何許人」。
惱羞成怒     
瀏覽人次:22124 收藏人次:1672363
見他那上司平日如此如此,更兼他那位賢郎3>又是如此如此,任他那上司的百般牢籠4>,這事他絕不吐口5>應許。那一個老羞成怒,就假公濟私6>,把他參革,拿問在監,因此一口暗氣而亡。那姑娘既痛他父親的含冤,更痛那冤由自己而起,這便是他誓死報仇的根子。」 〔注解〕
(1) 趨炎附勢:比喻依附權勢。見「趨炎附勢」。
(2) 庸流:平庸無能的人。
(3) 賢郎:對他人兒子的敬稱。
(4) 牢籠:籠絡。
(5) 吐口:透露口風。
(6) 假公濟私:假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個人私利。見「假公濟私」。
    
瀏覽人次:18895 收藏人次:10530988
3.補償。同「賠」。宋.蘇軾〈重遊終南子由以詩見寄次韻〉:「懶不作詩君錯料,舊逋應許過時陪。」
作壁上觀     
瀏覽人次:17091 收藏人次:1517141
參考詞語︰從壁上觀注音︰ㄘㄨㄥˊ ㄅ|ˋ ㄕㄤˋ ㄍㄨㄢ漢語拼音︰cóng bì shàng guān釋義︰即「作壁上觀」。見「作壁上觀」條。
01.《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源)
02.清.查慎行〈題毘陵徐思肖詩卷後〉詩四首之四:「狎主齊盟事不難,並驅應許八蹄攢。老夫合退三舍避,憑軾試從壁上觀。」
拒絕     
瀏覽人次:6478 收藏人次:2908181
拒退斷絕,不允許,不接受。《後漢書.卷四六.陳寵傳》:「自在樞機,謝遣門人,拒絕知友,唯在公家而已。」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故擊搏豪強,拒絕宦寺,悉無所畏。」
答應     
瀏覽人次:6059 收藏人次:555272
1.應聲回答。《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劉官人打門,他那裡便聽見?敲了半晌,方纔知覺,答應一聲:『來了!』起身開了門。」《紅樓夢》第一一回:「鳳姐兒立起身來答應了一聲,方接過了戲單。」
2.對答、應付。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一折:「那禮節上便不省的,倘遇著人說起詩詞歌賦來,怎生答應。」《水滸傳》第一四回:「二者也要教保正知道,恐日後父母官問時,保正也好答應。」
3.允許、同意。《老殘遊記》第一九回:「吳二浪子說:『再賭一場,一統算帳。』大家不答應。」《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逢之趁此機會,又訛了人家一千銀子,答應替他想法,包打贏官司。」
4.感應。漢.蔡邕〈伯夷叔齊碑〉:「熹平五年,天下大旱,禱請名山,求獲答應。」
5.聽候使喚、伺候。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二折:「老漢最殷勤,答應在白門,謹遵老母命,持言見大人。」元.無名氏《黃鶴樓》第三折:「兀那樓下有聰明伶俐的,著一個上樓去,答應元帥。」《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寧國府及賈赦那宅兩處自有人款待,只留三四個小太監答應。」
6.清時宮女有答應之稱,位在貴人之下,僅供使令。見《稱謂錄.卷一○.列宮.常在答應》。
老羞成怒     
瀏覽人次:4493 收藏人次:203334
見他那上司平日如此如此,更兼他那位賢郎3>又是如此如此,任他那上司的百般牢籠4>,這事他絕不吐口5>應許。那一個老羞成怒,就假公濟私6>,把他參革,拿問在監,因此一口暗氣而亡。那姑娘既痛他父親的含冤,更痛那冤由自己而起,這便是他誓死報仇的根子。」 〔注解〕
(1) 趨炎附勢:比喻依附權勢。見「趨炎附勢」。
(2) 庸流:平庸無能的人。
(3) 賢郎:對他人兒子的敬稱。
(4) 牢籠:籠絡。
(5) 吐口:透露口風。
(6) 假公濟私:假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個人私利。見「假公濟私」。
應允     
瀏覽人次:4304 收藏人次:346519
答應、允諾。《三國演義》第三九回:「他若令主公去征討江東,切不可應允。」《儒林外史》第四九回:「武正字聽見有遲衡山,也就勉強應允了。」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