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成敗     
瀏覽人次:783 收藏人次:0
1.成功與失敗。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載籍既記其成敗,古今又著其愚智矣!」《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成敗之事,在此一舉,汝等始終勿改,如有言退者立斬。」
2.造成失敗。《後漢書.卷六九.竇何列傳.何進》:「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財千萬為禮,和悅上意,但欲託卿門戶耳。」《前漢書平話.卷上》:「當日蕭何三箭,登壇拜將。今日成敗都是蕭何用機,人皆作念怨之。」
不以成敗論英雄     
瀏覽人次:3017 收藏人次:0
不依據事業的成功與失敗來論定是否是英雄,而是著重在奮鬥過程中所具有的眼光、器度與精神等。如:「《史記》將楚漢相爭中的失敗者項羽列入帝王本紀,顯現出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態度。」
成敗歸因     
瀏覽人次:1719 收藏人次:0
  成敗歸因是韋納(B. Weiner)解釋動機性行為所提出的理論。「因」有:能力、努力、工作難度、運氣、生理狀態、別人幫助等;這些「因」又分為:內在與外在、可控制與不可控制、穩定與不穩定等三類。
  個人對成功或失敗的歸因方式,重要的歸因時所隱含的意義不同。成功的行為通常視工作難度、能力程度來決定需要付出的努力,偶爾會有運氣的成分。從分析歸因方式可以了解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如自尊心重的人,往往認為成功是自己能力加上努力而來,屬個人因素;失敗則將責任往外推卸,認為是工作太難或運氣不好,非個人所能控制因素,以此維護自尊。而自信低者則相反:把成功視為外在因素,失敗則是自己能力不佳所致。
成敗利鈍     
瀏覽人次:865 收藏人次:116399
成功失敗與順利挫折。三國蜀.諸葛亮〈聞孫權破曹休兵東下關中虛弱上言〉:「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明.焦竑《玉堂叢語.卷一.行誼》:「人之毀譽欣戚,事之成敗利鈍,己之死生禍福,皆所不顧也。」
坐觀成敗     
瀏覽人次:765 收藏人次:0
冷眼旁觀他人的成功與失敗而不參與。《史記.卷一○四.田叔傳》:「見兵事起,欲坐觀成敗,見勝者欲合從之,有兩心。」明.梁辰魚《浣紗記》第二一齣:「言朅囚既歷艱難,誓雪恥肯坐觀成敗。」也作「坐視成敗」。
成敗在此一舉     
瀏覽人次:574 收藏人次:0
成功或失敗全看在這次行動,指採取事關重大的行動。如:「這是決勝負的關鍵,成敗在此一舉,大家無不全力以赴。」《鏡花緣》第九六回:「前日文家哥哥說:『成敗在此一舉』;彼時所有各家眷屬,都要帶在軍營,惟恐事有不測。」
成敗得失     
瀏覽人次:569 收藏人次:0
成功與失敗、獲得與喪失。《三國志.卷五二.吳書.步騭傳》:「成敗得失,皆如所慮,可謂守道見機,好古之士也。」
坐視成敗     
瀏覽人次:332 收藏人次:0
冷眼旁觀他人的成功與失敗而不參與。《晉書.卷九八.王敦傳》:「然自忘駑駘,志存社稷,豈忍坐視成敗,以虧聖美。」《明史.卷一八○.王徽傳》:「而李賢等又坐視成敗,不出一言,黨惡欺君,莫此為甚。請并罪等,為大臣不忠者戒。」也作「坐觀成敗」。
成敗論人     
瀏覽人次:257 收藏人次:0
以成功或失敗作為評論衡量人物的標準。明.朱國楨《湧幢小品.卷一四.大劫運》:「雖然,大劫難逃,內備雖飭,又必發之意外。今人但成敗論人耳。」《儒林外史》第八回:「成敗論人,固是庸人之見,但本朝大事,你我做臣子的,說話須要謹慎。」
得失成敗     
瀏覽人次:184 收藏人次:0
作為的成敗結果。《文選.陸機.五等論》:「五等之制,始於黃、唐;郡縣之治,創於秦漢;得失成敗,備在典謨;是以其詳,可得而言。」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