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4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投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投入江中。如:「他準備投江自盡,幸好馬上被人救上岸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跳進去。如:「投江」、「投井」、「自投羅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的河流。如:「長江」、「黑龍江」、「江面遼闊」、「大江東去」。
古代多專指長江。如:「江南」、「偏安江左」。
姓。
日薄西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的辭賦家揚雄博學多聞,喜歡寫賦,早年最欣賞司馬相如的作品,常常模仿他的風格。後來覺得戰國時屈原的文才比司馬相如更好,但他懷才不遇,投江自殺。揚雄每次讀到他的作品〈離騷〉,都為他對國家的忠心以及被害遭貶的憂傷而感動不已,但他並不贊同屈原自殘的行為。揚雄一生淡泊名利,安貧樂道,認為受重用與否是命運,自己無法掌握。不得意時就該像龍蛇般沈潛在水中,等待機會的來臨。所以他常取用〈離騷〉的詞句寫文章來論述屈原,其中有兩句「臨汩羅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就是他認為屈原自己在〈離騷〉裡寫到「老冉冉其將至」、「日忽忽其將暮」等,覺得自己來日無多,希望上天能多留點時間,讓他有一展抱負的機會,但最後為何又走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傷感、惋惜、驚訝的語氣。通「咳」。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嗨!可惜!可惜!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拔取。《漢書.卷七二.貢禹傳》:「不避寒暑,捽屮杷土,手足胼胝。」《清史稿.卷四九六.忠義傳十.劉錫祺傳》:「黨人適同舟,面辱之,捽其冠,遽投江死。」
端午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一說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忌日),與春節、中秋等節日同屬東亞文化圈的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的重要傳統節日。 由來在春秋時代,有一個愛國詩人屈原,他是楚國人,有一次秦國的國君想要以通婚為名義來陷害楚國的大王,當時屈原極力的反對,但是楚王並沒有聽信屈原的諫言,反而造成一些大臣對楚王的進言,於是楚王便將屈原流放到邊境,後來楚王果真被秦王在秦國殺掉了,屈...
王昭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魚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戲曲中多安排她奏畢後投江自盡以留貞名。 參考資料 <references/> 外部鏈接 《後漢書》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 昭君文化節 以上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6%98%AD%E5%90%9B
濮上之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春秋時,衛靈公到晉國訪問,途中夜宿於濮水之上,半夜聽到琴聲,就命令樂師師涓記下。到晉國,見晉平公,就使師涓彈奏,師曠聽到,手按琴弦說:「此亡國之音,為紂王樂師師延所作,當武王伐紂時,師延向東逃逸,至濮水,自投江水而死,所以凡聽到此樂者,國家必定衰敗。」見《史記.卷二四.樂書》唐.張守節.正義。後以此比喻淫蕩亡國之音。《三國志.卷二五.魏書.高堂隆傳》:「作靡靡之樂,安濮上之音。」也作「桑間之音」。
駱賓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日子。《舊唐書》與《資治通鑑》都說駱賓王被殺,《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郗雲卿在《駱賓王文集》序中認為「文明中,與嗣業於廣陵共謀起義,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孟棨《本事詩》說駱賓王逃脫後削髮為僧,「遍遊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一說駱賓王逃匿於今江蘇南通一帶,據朱國楨《涌幢小品》記載,明正德九年(1514年),義烏南通城黃泥口一位曹姓農民挖地時曾發現駱賓王墓,農人掘開墳墓,見「棺內人還衣冠如新」。農人大異之,於是把墓地封回。不久墓址就被水淹沒。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職南通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