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3.094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拔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隊或露營團體從駐地或營地出發轉移。如:「今晚好好睡,我們明天一早拔營,繼續向前行。」明.邵璨《香囊記》第二○齣:「我如今連被岳家軍殺敗,收聚些殘兵敗將,濟不得事,目下就要拔營回去如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隊駐紮的地區。如:「軍營」、「兵營」。
軍隊的編制單位。如:「步兵營」、「工兵營」。
一些活動的組織名稱。如:「研習營」、「夏令營」、「戰鬥營」。
謀劃、管理。如:「經營」、「營運」、「營業」、「公營事業」。
謀求。如:「鑽營」、「營求」、「營生」、「營利」。
營養:食物中包含的養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手拉、抽。如:「拔河」、「拔草」、「拔刀相助」。
挑選。如:「選拔」。
提攜。如:「提拔」、「拔擢」。
突出、特出的。如:「出類拔萃」。
動搖、改變。如:「堅忍不拔」。
除去。如:「拔去眼中釘」。
步步為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黃忠,黃忠趕緊和法正商議。法正認為夏侯淵為人輕浮急躁,憑恃著膽量,但卻沒什麼謀略,不妨藉此激勵士兵,拔營後出發,步步為營,每前進一程,就建立一個營壘,嚴防敵人攻擊,以此引誘夏侯淵出戰,設法擒抓他,這是變被動為主動的作法。於是黃忠就照法正的建議進行。果然,夏侯淵聽聞消息,就要出兵應戰,但張郃卻勸阻他,認為這是敵方的計謀,千萬不能出戰。夏侯淵急欲建功,不聽從張郃的建議,命令夏侯尚引兵出戰。黃忠與夏侯尚交鋒,夏侯尚敗仗,被黃忠抓回了寨中。後來「步步為營」就用來比喻行動謹慎,防備周全。
甘拜下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莊子.在宥》。 (2) 反首拔舍:反首,披頭散髮。拔舍,拔營。 (3) 妖夢:指狐突夢見晉太子申生的事。申生跟狐突說因為惠公無禮,所以他要求上天將晉國交付給秦國。事見《左傳.僖公十年》。 (4) 稽首:行跪拜禮時,頭至地,為至敬之禮。《周禮.春官.大祝》賈公彥.疏:「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稽,音ㄑ|ˇ。 (5) 下風:在下風處,比喻卑下。〔參考資料〕 《莊子.在宥》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
開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隊拔營離開原駐地,遷駐他處。
殘兵敗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敗後殘餘的兵將。《孤本元明雜劇.伐晉興齊.第四折》:「如今追擊殘兵敗將,遂收故境,引兵而回。」明.邵璨《香囊記》第二○齣:「我如今連被岳家軍殺敗,收聚些殘兵敗將,濟不得事,目下就要拔營回去如何?」也作「敗將殘兵」、「殘軍敗將」。
拜下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莊子.在宥》。 (2) 反首拔舍:反首,披頭散髮。拔舍,拔營。 (3) 妖夢:指狐突夢見晉太子申生的事。申生跟狐突說因為惠公無禮,所以他要求上天將晉國交付給秦國。事見《左傳.僖公十年》。 (4) 稽首:行跪拜禮時,頭至地,為至敬之禮。《周禮.春官.大祝》賈公彥.疏:「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稽,音ㄑ|ˇ。 (5) 下風:在下風處,比喻卑下。〔參考資料〕 《莊子.在宥》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
甘伏下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莊子.在宥》。 (2) 反首拔舍:反首,披頭散髮。拔舍,拔營。 (3) 妖夢:指狐突夢見晉太子申生的事。申生跟狐突說因為惠公無禮,所以他要求上天將晉國交付給秦國。事見《左傳.僖公十年》。 (4) 稽首:行跪拜禮時,頭至地,為至敬之禮。《周禮.春官.大祝》賈公彥.疏:「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稽,音ㄑ|ˇ。 (5) 下風:在下風處,比喻卑下。〔參考資料〕 《莊子.在宥》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
願拜下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莊子.在宥》。 (2) 反首拔舍:反首,披頭散髮。拔舍,拔營。 (3) 妖夢:指狐突夢見晉太子申生的事。申生跟狐突說因為惠公無禮,所以他要求上天將晉國交付給秦國。事見《左傳.僖公十年》。 (4) 稽首:行跪拜禮時,頭至地,為至敬之禮。《周禮.春官.大祝》賈公彥.疏:「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稽,音ㄑ|ˇ。 (5) 下風:在下風處,比喻卑下。〔參考資料〕 《莊子.在宥》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