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2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攻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攻打討伐。《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上》:「李克用見那詔書不從起兵之請,終鬱鬱不平,便有攻伐朱全忠的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砍。如:「砍伐」、「伐木」。
征討。如:「征伐」、「討伐」、「北伐」、「黨同伐異」。
自誇。如:「伐善施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進擊。如:「攻打」、「進攻」、「攻擊」、「圍攻」、「攻守俱佳」。
研習、研究。如:「攻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指責。如:「群起攻之」。
三人成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戰國策.魏策二》載,戰國時代,各國彼此互相攻伐,往往造成國勢衰弱,民不聊生。有些國家為了避免長年戰爭,便和其他國家簽訂友好條約,互相結為同盟,不再互相攻打。為了表示自己絕對會信守諾言,還會將自己國家的太子送到對方國家作為人質。在這種情況下,魏國的太子便被送往趙國作人質,魏王還派大臣龐葱隨行。龐葱知道朝廷之中經常有謠言中傷自己,這次前往趙國也不知道何時才會回來,他害怕魏王會聽信這些謠言,就在臨行之前去找魏王,說道:「大王,如果今天有一個人告訴大王,大街上出現了一隻老虎,大王會相信嗎?」魏王回答:「不會相信。」龐葱又問:「如果有第二個人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大王會相信嗎?」魏王回答:「那我就會半...
窮兵黷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窮兵」,用盡全部兵力。語本《孫臏兵法.威王問》。「黷武」,濫行攻伐。語本《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劉虞》。「窮兵黷武」表示恣意運用兵力,發動戰爭。
矯枉過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越絕書.卷一五.越絕篇敘外傳記十九》載:春秋時,伍氏一家本在楚國仕宦,但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因為得罪了楚平王而被殺,只有他一人逃到吳國。由於受到吳王闔閭的賞識,他幫助吳國從衰微的國勢走向富強,進而使吳成為一方的霸主。但是伍子胥從來沒有忘記楚平王的殺父之仇。後來楚國攻伐蔡國,伍子胥便藉救援蔡國的名義,發動吳兵攻打楚國,攻下楚國的都城郢。此時楚平王早已死去多年,復仇心切的伍子胥命令兵士們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笞屍骨。後人評論這件事情,認為:「兒子為父親復仇,臣子討伐逆賊,本來是發自至誠之舉,但是伍子胥的做法已經超出常理,反而不合乎中庸之道了。」後來「矯枉過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原文的「矯枉過直」演變...
背道而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魏王欲攻打趙國邯鄲,季梁得知,以一駕車者欲往南方楚國,卻往北方行駛的故事諫魏王,告訴魏王若用攻伐的方法求取霸業,猶如往楚而北行。見戰國策˙魏策四。後比喻所要到達的目標和實際進行的方向完全相反。如:想考上大學就該勤奮讀書,而你現在卻整天到處晃蕩,這不是背道而馳嗎?
如釋重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魯國的國君昭公,是襄公的庶子,年紀輕輕的就即位了,但卻整天嬉戲無度,沒有把心思放在國事的治理上,昏庸無能。魯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魯公的家族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手中,其中又以季孫氏的權力最大。昭公二十五年時,三桓聯合出兵攻伐昭公,昭公逃奔到齊國。後來又到了晉國,晉君把他安置在乾侯這個地方,一直到三十二年死亡,魯國幾乎七年沒有國君。當初昭公在出走時,先居於鄆城,仍然不能改德修行,使得鄆城上下的人也都因此潰亂。因此《穀梁傳》形容昭公離開鄆城出奔到晉國,對鄆城的人民來說,好像放下了一個沉重的負擔一樣。後來「如釋重負」被用來形容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亦用來比喻責任已盡,身心輕鬆愉快。
五十步笑百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代,各國時常互相攻伐,為了遏止戰禍的蔓延,讓百姓過安定的生活,孟子便周遊列國,勸導國君實行王道,重視仁義,以改變這種好戰的風氣。有一次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我治理國事,真是盡心盡力了!河內遇到饑荒,就把河內的災民遷移到河東,又將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來賑濟。當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處理。看看鄰國,沒有一個國君像我這樣用心的,但是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國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孟子回答說:「您向來喜歡打仗,我就用戰爭來做個比喻。戰鼓咚咚的敲著,兩軍的刀劍已經交鋒。那戰敗的士兵,就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才停下來,有的則逃了五十步就止步了。如果逃了五十步的人卻取...
興師問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給他,另外,也將自己的另一個女兒許配給崇道的兒子輔朝。然而,崇道雖然表示願意停戰,但其實仍舊不時發兵攻伐守偶母子,阿姹只好再請蒙歸義出面,蒙歸義於是帶領軍隊討伐崇道。崇道戰敗,向南逃到黎州,他的家人和親信都被俘虜,蒙歸義並殺了輔朝帶回自己的女兒,崇道本人最後也被殺。此次戰役,讓爨族的各部元氣大傷,從此分崩離析,積弱不振。唐代樊綽的《蠻書》為雲南史籍,記載了此段歷史,對於阿姹母子求蒙歸義起兵代為征討崇道一事寫到:「阿姹又訴於歸義,興師問罪。」這裡的「興師問罪」就是指發動軍隊前去討伐有罪者。今日則多用來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狀,嚴加譴責。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