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2.09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敗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敗逃走。《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上》:「與尚讓在太原接戰,尚讓敗走。」《三國演義》第七回:「與蔡瑁交戰,不到數合,蔡瑁敗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在戰爭或競賽中失利。與「勝」相對。[例]敗北、敗走、戰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逃跑。如:「逃走」、「敗走」。《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紙上談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 〔注解〕 (1) 秦:戰國時秦國。戰國時七雄之一。約今甘肅省天水縣。莊公時徙居大丘,今之陝西省興平縣東南的槐里城。秦王政二十六年 統一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2) 趙:戰國時趙國。戰國時七雄之一。約統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 (3) 長平:地約當今山西省高平縣西北。 (4) 趙奢:戰國時趙國人,生卒年不詳。秦伐韓時,韓請救於趙,趙以為...
聲東擊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道,直襲黎邱,破諸屯兵。豐聞大驚馳歸救之,彭依東山為營,豐與蔡宏夜攻彭,彭先為之備,出兵逆擊之,豐敗走
抱頭鼠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末,陳涉率兵起義,張耳、陳餘響應。從項羽入關,封張耳為常山王。後張耳、陳餘有隙,餘率兵襲耳,張耳敗走,歸劉邦,隨韓信破趙,後被立為趙王,卒謚景。 (3) 成安君:陳餘(?∼西元前204),戰國末大梁人。與張耳同為魏之名士,與張耳為至交好友。秦末,陳涉率兵起義,張耳、陳餘響應。後與張耳絕交,且率兵襲耳,自立為代王,後為韓信所殺。 (4) 刎頸之交: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見「刎頸之交」。 (5) 張黶、陳釋之事:指張耳被圍於鉅鹿之際,派張黶、陳釋二人前往陳餘處求救不得的事情。事見《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列傳》。 (6) 奉:捧著。據《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此處指的是捧著項嬰的...
窮途末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戰國大梁人。秦末,陳勝起兵,以張耳、陳餘為校尉。本隨關羽入關,後因與陳餘有嫌隙,餘率兵襲耳,耳敗走歸劉邦。於劉營,隨韓信破趙,斬陳餘於泜水上。卒謚景。 (6) 陳勝:西元前?∼前208,字涉,秦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人。秦二世時,與吳廣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歸向。旋自立為楚王,勢力頗大,後為其部下莊賈所殺。 (7) 從兵:歸順的軍隊。從,音ㄘㄨㄥˊ。 (8) 叩:擊。 (9) 函谷: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縣西南的關口。東起崤山,西至潼津,地形至為險要。為秦朝重要邊防。 (10) 咸陽:秦朝的首都,地約當今陝西省長安市東北。
堅壁清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困矣。夫事固有弃彼取此,以權一時之埶,願將軍慮焉。」操於是大收孰麥,復與布戰。布敗走,因分定諸縣,兗州遂平。 〔注解〕 (1) 堅壁:堅固堡壘。 (2) 清野:清除郊野糧食物資等。 (3) 拔:破城邑而取之。言若拔樹木而并得其根本。 (4) 掠:奪取、搶劫。 (5) 旬:十天。〔參考資料〕另可參考:《三國志.卷一○.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荀彧》
老成持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誤殺其子,遂有怨懟,稱疾不朝。後景帝立,採晁錯之議削藩,劉濞遂與楚、趙等諸侯國反,後為周亞夫平定,敗走東越,為東越人所殺。 (3) 楚:指楚王劉戊(?∼西元前154),西漢沛縣人,楚夷王劉郢子。景帝初,與吳王劉濞謀反,起兵攻梁。後為周亞夫平定,兵敗自殺。 (4) 孝王:梁孝王劉武(?∼西元前139),文帝第四子,景帝同母弟,封代王,後徙為淮陽王、梁王。竇太后愛之,賞賜不勝道,富可敵國。景帝廢栗太子,竇太后欲以孝王為嗣,袁盎等臣反之。孝王心有怨懟,遣人刺殺袁盎等未果。竇太后向景帝說情,始免其罪。後景帝益疏遠之,歸國病逝,謚孝王。 (5) 安國:韓安國(?∼西元前127),字長孺,西漢成安...
千軍萬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賞識。後為武威將軍,與魏軍數戰,所向披靡。魏北海王元顥來降,授之為將軍、徐州刺史。後元子攸攻顥,慶之敗走回梁,仍以功除右衛將軍,封永興縣侯。魏將侯景為亂,慶之收之以歸,進號仁威將軍。年五十六卒,諡武。 (2) 麾下:本指旗下,借指將帥的部屬。麾,音ㄏㄨㄟ,用來指揮的旗幟。 (3) 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到之處,敵人紛紛潰退。見「所向披靡」。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