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0.2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文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典籍和熟知文化掌故的賢人。《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宋.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獻,賢也。」後專指具歷史價值的典籍資料。
引用文獻分析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引用文獻分析法是由質的方面來評鑑圖書館館藏的方法之一。此法是根據論著文章後所附的索引摘要等書目,來探討某一學科使用或產生文獻的特性。應用於圖書館館藏的評鑑工作上,則以圖書館讀者的著作為對象,研究其著作引用文獻的情況,以了解圖書館館藏可以滿足讀者研究需要的程度。多數學術性論著均附有詳細的索引摘要來源與參考書目,因此此法較適用於以研究為主的學術性圖書館、專門圖書館或有特定讀者的圖書館館藏的評鑑工作。
  引用文獻分析法評鑑館藏所獲得的結果,代表圖書館支援讀者從事學術性研究工作的能力。除了了解館藏資料被使用於研究工作的程度外,積極方面可以用以建立館藏發展政策改進參考資訊服務;消極方面則...
文獻探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獻探討是人文學與社會科學學者常用的研究方法,係研究者回顧過去與某主題相關之重要發現、理論與方法,藉以形成較新研究或討論的立論架構基礎。文獻探討的對象通常為學術性文獻,包括專書、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報章雜誌等,而不涉及研究者擬於文後論述的原始數據與分析結果,故其結果屬於次級資料(即對既有資料的引述)。

  一篇論文有關文獻探討的部份,多置於研究方法與結果之前,用以引述研究者欲論述主題的重要性與學術定位。文獻探討的內容有時與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合併敘述,有時則另立章節,視欲探討文獻的多寡與擬論述篇幅的長短而定。無論置於文中何處,其目的均為讓讀者暸解與該文章相關的研究,增...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資料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之前身為臺灣省通志館(The Taiwan Province General Chronicle Building),成立於民國37年(1948)6月1日,地址在今臺北市仁愛路二段。其後於38年7月1日,遷於臺北市延平南路,改稱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The Historical Research Commission of Taiwan Province)。61年5月遷至臺中市干城辦公區。70年8月再遷至臺中市黎明社區。81年元月遷於省政府所在地中興新村,由現任主任委員簡榮聰先生著手規畫興建的臺灣歷史文化園區五大會館之臺灣文獻史料館內。
  該資料室目前典藏有檔案、...
文獻通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獻通考〕是繼〔通典〕、〔通志〕之後,一部大規模記敘歷代典章制度的史書;由宋末元初馬端臨編撰。馬端臨(約1254~1323),字貴與,饒州樂平人;宋朝時曾漕試第一,其父官至右丞相,後受排擠去職,馬端臨亦隨之歸隱。宋亡後致力於〔文獻通考〕的編撰,約二十多年方告完成。元廷派人下江南訪有道之士,〔文獻通考〕遂有機會抄呈朝廷;朝廷救命官為雕板,馬端臨並攜原稿親自校勘,三年校畢,至治二年(1322)刊行。
  馬端臨在本書自序中陳述撰寫之目的有二:一是配補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二是續補杜佑的〔通典〕。馬端臨認為太史公作紀、傳、書、表,紀、傳以述埋亂興衰,八書以述典章經制,二者相輔相成,使...
文獻通考經籍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獻通考]348卷,元馬端臨(約1254-1333)撰。其中卷174-249,共76卷為[經籍考],可簡稱為[通考.經籍考]、[經籍考]或[馬考]。
  本書採輯錄體,彙集群書之類序、著錄數量、解題、序跋等。主要採用[崇文總目],此目係北宋申期祕書藏書目。而[郡齋讀書志]及[直齋書錄解題],係南宋初期及末期之私家藏目。大致包括兩宋公私收藏。又輔以宋代太祖至寧宗歷朝國史藝文志,以及群書序跋、史傳、文集、筆記等,共約160家。輯錄體上承[出三藏記集]、[史略]等,下啟[經義考]、[小學考]、[溫州經籍志]等。為編撰解題書目開一方便之門。
  [馬考]共計收書4,025種,...
文獻通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獻通考],凡348卷,元馬端臨撰。民國47年(1958)臺北新興書局影印本;67年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影印本。
  該書是繼[通典]之後,又一部專門記述我國歷代典制史實的政書,成書於元大德11年(1307),編撰歷時20餘載。作者有感於[通典]在考述歷代典制方面「綱領宏大,考訂該洽」,然「節目之間,未為明備;而去取之際,頗欠精審」。因此,在寫作[文獻通考]之際,其內容及體例固以[通典]為藍本,但其間亦頗有增補損益。分析而言,[文獻通考]著錄的時代,比[通典]長;參考的文獻,比[通典]豐富;敘述的內容,比[通典]廣泛,除敘及政治和經濟史實外,也涉及文化、藝術的發展。正如作者自序所...
紙草紙文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紙草紙文獻學(papyrology)是指把古代書寫在紙草紙上的文字,作為一門研究對象的學問。研究的範圍包括紙草紙文獻的保存、閱讀、及詮釋等,尤其是以希臘文或拉丁文撰寫的古文。  紙草(papyrus)又稱為紙莎草,屬莎草科,是生長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帶的一種沼澤植物。紙草紙,顧名思義就是用紙草製成的紙張。西元前25世紀以後,紙草紙是古埃及人最主要的書寫載體,5世紀傳入希臘、後傳入羅馬。  早在西元前四千年的時候,埃及人即開始製造紙草紙,但有關紙草紙文獻的真正起源時間,因年代久遠,已不可考。現存最早的紙草文獻,應屬在埃及古墓木乃伊盒中發現的一卷空白卷軸(約西元前3100年~前2884年)。接續是...

Bagnall, Roger S. (1968). Papyrology. in Kent, Allen ed.,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vol. 21, pp. 397-408). New York, N.Y.: Marcel Dekker. 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編。(1999)。紙莎草紙文獻學。在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編譯,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ition(第十三冊,頁17)。北京市:...
教育文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析文獻是進行研究時不可或缺的部分。研究者在選定研究題目以後,接著要進行的工作即為文獻探討,而文獻探討是一種系統性的鑑定、分析與歸納。   文獻的內涵包括紙質文獻、音像文獻(或稱視聽文獻)以及電子文獻。紙質文獻例如書本、報章雜誌、期刊等;音像文獻包含錄像帶、錄音帶、電影片、唱片、CD、VCD、DVD、藍光光碟片等;電子文獻例如電子書、電子期刊、電子報、或是網路上的其他文章。教育文獻的種類亦包含上述三種資料類型,但不同的地方在於教育文獻是研究者針對教育議題進行蒐集文獻的動作。   教育文獻的功能主要有幾點。首先是進行教育研究並非空穴來風,研究者必須分析過去類似研究主題有哪些研究發獻;第二...
王文科(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張芳全(2010)。論文就是要這樣寫(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佛教歷史悠久,典籍浩瀚,名相繁多,常使有心學佛之士,望而卻步,無從入門。因此,編纂一套新穎、正確、方便查閱的佛學工具書,實為當務之急。
  慈航法師說:「教育、文化、慈善是佛教的三個救命圈。」以往佛教偏重慈善而忽略教育、文化,其實三者息息相關,而文化尤為一切之基礎。為使研習佛學之士,能切實把握佛學的精義,於民國73年(1984)4月,由開證法師、傳道法師,以及教界有心人士,共同發起編纂[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期能結合佛教界與學術界的力量,延續佛教文化,以促進佛學研究的風氣。
  為使文化工作能維持長久,遂於77年1月14日成立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以推動編務,並附設佛學資...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