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方舞     
瀏覽人次:204 收藏人次:0
一種發源於法國、流行於英國的四人舞蹈。由二男二女表演。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樂第四樂章有此舞曲。
方舞     
瀏覽人次:693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稱。十九世紀歐洲人想像中之土耳其、敘利亞、埃及、波斯以及印度舞蹈的總和。雖然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前葉,許多「東方舞者」盛裝表演於歐洲博覽會,但並沒有暴露肉體;舞者來自何處一點也不重要,只要能夠表演肚皮舞就好。對於東方舞,阿拉伯文有更合適的名稱《夏奇》〔見raks al shargi〕,指一種結合了波斯、土耳其和印度舞蹈要素的埃及舞。
方舞     
瀏覽人次:322 收藏人次:0
舞名。代表日本關西地方舞踊的一種重要的形式。發展於京都、大阪一帶地方,其伴奏音樂採用「地唄」,故又稱為《地唄舞》;有別於在關東江戶地方發展的《歌舞伎舞踊》形式。其中成立於京都的特稱《京舞》〔見京舞〕。源於早期經常在公卿貴族宅邸與藝妓花街之宴席上(稱「座敷」)演出,緩和能樂中的舞形並以《舞》〔參見Mai西方節子著《日本舞踊之世界》1988、郡司正勝編《日本舞踊辭典》1977。
排鐘方舞     
瀏覽人次:103 收藏人次:0
舞蹈名。十六世紀北義大利流行的沙龍(salon)舞蹈,特別在米蘭(Milano)甚為風行。或以義大利文稱「quadriglio」、或法文的「Quadrille」,二者都有。至於,「排鐘」列於舞名前,原因為此舞音樂以鈴伴奏,是「排鐘」演奏的形式。當時,跳此舞如跳「方舞」般,在社交場合蔚為時尚。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阿虛寇之方舞     
瀏覽人次:96 收藏人次:0
舞名。奈及利亞的約魯巴(Yoruba)人所表演的一種方舞(Square),係由遠西引進。由兩位女孩及兩個男人面對面表演。儀典的主持人選出女舞者,替她們配對,並在女孩的頭上或膝部繫上方頭巾。所配的音樂是一種狐步舞曲,並由五個鼓手擊鼓合音,此外再加上木匠的鋸子以及釘子敲打瓶子的噪音,由鼓手及男孩合唱團唱歌伴舞。而後此舞受傳教士影響,顯然已遭修改,所用的歌曲含有宗教寓意,而舞蹈據說僅由基督徒所表演。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末稍 (1)     
瀏覽人次:215 收藏人次:0
拉邦舞譜動作名詞。末稍指身體部位的一端,此端與身體中心的距離最遠。Ann Hutchinson《Labanotation: The System of Analyzing and Recording Movement》1977.
摩擦 (1)     
瀏覽人次:210 收藏人次:0
力學名詞。一物體與所接觸之另一物體間之滑動或滾動運動所產生的阻力。
馬祖卡舞曲 (1)      
瀏覽人次:602 收藏人次:0
舞蹈樂曲類型。馬祖卡舞曲是波蘭華沙附近之馬祖維亞省(Mazovia)一帶的民間舞蹈樂曲,舞蹈的節奏為三拍子。蕭邦(F. Chopin, 1810-1849)把它創作為藝術音樂,他的每一首馬祖卡舞曲都有不同的速度和表現特色。從中可以看出蕭邦的馬祖卡舞曲是混合了幾種波蘭舞,正式馬祖卡舞的節奏是強猛和有戰爭特色,另一種稱為奧伯塔斯(Obertas)的波蘭舞,節奏輕快,表現歡樂。還有出自庫爾威省的庫亞威克舞曲(Kujawiak)速度較慢,充滿感情和哀傷,這三種舞曲都是三拍子,同時強音常置於第二或第三拍,造成不均衡的節奏型。馬祖卡舞曲通常分為二或四段,每段有六至八反覆小節。傳統的馬祖卡舞曲是用囊管(風笛...《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扇子舞 (1)      
瀏覽人次:545 收藏人次:0
舞名。一、中國民間舞蹈。廣泛流傳於漢族及朝鮮、滿、蒙古、保安、哈尼等少數民族地區。舞者多是一手執扇子,一手執手絹表演,也可兩手各執一扇。扇子為綢質帶邊折扇。表演時,舞耍各種扇花技巧。有純舞、邊歌邊舞等形式。二、保安族民間舞蹈。流傳於甘肅 省臨夏 保安族聚居區。吸收借鑑漢族秧歌中的扇舞形式發展而成,具有保安族獨特的豪爽、粗獷的風格。執扇和舞扇都有其獨到之處,如:全手執扇,手腕的抖動靈巧敏捷。舞扇時,帶動大臂左右的甩動,扇子隨之上翻,舞姿瀟灑。舞扇的花樣,新穎豐富,其中有:〈抖扇〉、〈翻扇〉、〈繞扇〉、〈平扇〉、〈背扇〉、〈抱扇〉等。頭部、胯部隨之自然搖動,別具特色。步法輕盈,舞蹈歡快。每逢年節及...
同理心 (1)      
瀏覽人次:429 收藏人次:0
心理學名詞。在戲劇演出中,觀眾對演員角色所產生的認同感。當劇中角色在高興、困頓、甚或是危險的狀態中,觀眾同時可以感受的心理狀態。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