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690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旄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旄與鉞。為將帥領統權柄的代表。《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武器名。形制似斧而較大,通常以金屬製成,多用作禮仗,以象徵帝王的權威,也用為刑具。同「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竿頭上飾有犛牛尾的旗幟。《書經.牧誓》:「右秉白旄以麾。」《文選.曹植.洛神賦》:「左倚采旄,右蔭桂旗。」
2.借指旄牛。《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其獸則𧴄旄貘犛。」
1.毛長。《爾雅.釋獸》:「旄毛狗足。」晉.郭璞.注:「旄,毛㺜長。」
2.老。《史記.卷七八.春申君傳.太史公曰》:「(春申君)後制於李園,旄矣。」
3.昏亂。通「耄」。《戰國策.楚策一》:「水漿無入口,瘨而殫悶,旄不知人。」
老人。通「耄」。《禮記.射義》:「旄期稱道不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勉勵、激勵。《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親秉旄鉞,以厲三軍。」
銀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白色與黃色。唐.劉禹錫〈和令狐相公九日對黃白二菊花見懷〉詩:「繁華照旄鉞,榮盛對銀黃。」
非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易經.繫辭下》:「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指非本分所應得者。《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