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5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末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個朝代衰亡的時期。《易經.繫辭下》:「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晉.張華〈輕薄篇〉詩:「末世多輕薄,驕代好浮華。」也作「末代」、「季世」、「叔世」。
2.終身。《荀子.勸學》:「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末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講解末日之事的教義。為英語Eschatology的意譯。根據對時間及歷史的看法,末世論可分為神祕末世論及歷史末世論兩種。神祕末世論講宇宙和混沌之間永世之爭,以命定之事的實現為大自然的完善化。歷史末世論則認為命定之事的實現是歷史的實現、調整或變化。
末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末世說是西方哲學與宗教中討論頗多的話題;「末世」(ta eschata)一詞,基本涵義為終極事物,含有兩個指向的目標:其一是「個體生命」的終結;其二是「宇宙」的消失。前者可以徵諸人類生命歷程,有事實可見,「凡人皆有死」,早期希臘哲學家曾多方探討,在「軀體」生命結束之後,生命是否完全結束,因而提出「靈魂不朽」之說,樂觀的認為人有永生,自然就沒有終結。至於對後者,即宇宙是否有一終結,因熱衷於探討宇宙原始方面,說者極為少見;待基督教面世以後,世界末日不但是重要的話題,而且是教義的核心;馴至二十世紀末期,科學雖然排除了假想,卻根據人和地球變化的現象,也表現末世觀點的意向。
  從宇宙終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時代。《易經.繫辭下》:「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漢.王充《論衡.逢遇》:「伯夷,帝者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最後的。如:「末年」、「末世」、「末路」。唐.白居易〈新樂府.上陽白髮人〉:「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
殊途同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殊途同歸」。見「殊途同歸」條。 01.《文子.精誠》:「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異路而同歸,末世之學者,不知道之所體一,德之所總要,取成事之跡,跪坐而言之,雖博學多聞,不免於亂。」 02.《淮南子.本經》:「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異路而同歸。」 參考詞語︰殊路同歸注音︰ㄕㄨ ㄌㄨˋ ㄊㄨㄥˊ ㄍㄨㄟ漢語拼音︰shū lù tóng guī釋義︰即「殊途同歸」。見「殊途同歸」條。 01.《史記.卷二三.禮書》:「蓋受命而王,各有所由興,殊路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為制也。」 02.漢.桓寬《鹽鐵論.利議》:「諸生對冊,殊路同歸,指在崇禮義,退財利,復往古之道,匡當世之失,莫不云太平...
提綱挈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1>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2>也。若挈裘領3>,詘4>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注解〕 (1) 原:推究根源。 (2) 經緯蹊徑:縱橫的徑路。 (3) 挈領:提起皮衣的領子。挈,音ㄑ|ㄝˋ,提起。 (4) 詘:音ㄑㄩ,彎曲。同「屈」。
不學無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明史.卷二四三.孫慎行列傳》:「歷考晉、隋、周、宋,其末世亡國之君率諡曰『恭』,而以加之我皇祖,豈真不學無術,實乃咒詛君國,等於亡王,其設心謂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學識淺薄。如:「孤陋寡聞」。《荀子.勸學》:「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春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序錄》:“《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於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鄒》、《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於學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公羊傳》和《穀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一種出於孔子舊居的牆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體寫的,稱為古文;一種是從戰國 (中國)|戰國時期的荀子|荀卿流傳下來的。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說:“左丘明受經於仲尼,公羊高受之於子夏,穀梁赤乃後代傳聞,三傳次第...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