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402.4324 ms
共 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林亨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著作3 創作觀點4 連結 生平 筆名亨人、桓太,1924年12月11日生於台灣當時為「台中州北斗郡北斗街」的外祖母家。年少時常陪伴母親去外祖父墳前祭拜,墓碑上除外祖父名字還刻上了「詩人」頭銜,對林亨泰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覺得「詩人」是一個偉大而特別的稱呼。 林亨泰十四歲準備投考台中一中前夕,母親因難產辭世,由其〈死去母親的幻影〉一詩可看出母親的辭世對林亨泰...
|
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安、順適、通達。如:「康泰」、「國泰民安」、「處之泰然」。
好、佳。如:「否極泰來」。
奢侈。如:「驕泰」、「奢泰」。
極。如:「泰西」。
泰山:五嶽中的東嶽,位於山東省膠州灣西南。
泰國的簡稱。如:「泰式料理」。
|
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樹木或竹子叢生的地方。如:「竹林」、「樹林」、「森林」、「防風林」。
同類的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如:「碑林」、「儒林」、「藝林」。
像樹木一樣地密集。如:「高樓林立」。
姓。
|
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達、順利。如:「亨途」、「萬事亨通」。
|
詹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的旅程,更衷心信奉堀口先生的一句話:「欲寫好詩,那麼你先熱望你寫好詩吧!」並努力不懈。一九四二年與林亨泰、張彥勳、蕭金堆等發起組織「銀鈴會」,創辦《緣草》詩刊。一九四四年九月,二次大戰末期,詹冰結束了日本學業,冒著烽火乘船回台,原本只需四天的船期,卻在美軍砲火與魚雷的攻擊下,足足走了四十天,才平安抵達基隆。這段幾番死裡逃生的生死經歷,後來一一被記錄於詹冰的小說作品〈死亡航程〉中。一九四五年,詹冰與從小暗戀的女孩結婚,在老家開藥局為生,爾後又因藥學專業,被聘至中學教授理化。衝擊著詹冰的是告別日文,且被迫接受中文的生活。對...
|
陳千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是在一次日本詩人高橋喜久晴訪台與笠詩社成員的座談會中,杜潘芳格感嘆而道出的心聲,而後高橋喜久晴與林亨泰沿用下來。在語言紛雜的日治時期裡,每個作家因為創作而使用不同的文學語言,因此而遭遇到的問題也不同,諸如傳統漢文、台灣白話文、中國文言、中國白話以及日文。但是歷經終戰、禁用日文以來,如陳千武等這些在日治時期已經完全習慣日文創作的詩人,突然斷止了創作的工具。然而,語言跨越猶可忍受,戰後因為白色恐怖的政治牢籠而帶給前輩作家莫大的恐懼,有些作家就乾脆停止文學的創作。陳千武以及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群,忍受轉換語言所帶來的痛楚,對不...
|
桓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九四六年六月,即吳濁流創刊(台灣文藝)之後兩個月,陳千武鑒於台灣新詩園地的缺乏,與中部作家詹冰、林亨泰等人創設「笠詩社」,發行同人雜誌(笠詩刊),為戰後本土詩社的先聲,至今仍在持續發刊中。一九七六年,陳千武創辦台中市文化中心,成為台灣各地文化中心的濫觴,該中心其後改稱<文英館>,改名後,陳千武仍然擔任館長,至一九八七年退休。退休至今,陳千武仍然創作不輟,履行著自己的寫作計劃,同時擔任靜宜大學駐校作家,與青年學生在校園內談詩論文,恍如當年自己與楊逵、張文環的忘年情感,激萌他不竭的創作動力。 評價: 陳千武作為一個跨...
|
白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階段;《觀測意象》是第四階段。在《蛾之死》的階段是他追求現代派的作品,詩集裡收錄四首圖象詩是為了支援林亨泰所寫的符號詩。《風的薔薇》是對當時現代主義和存在主義思想所產生的作品。經過生活的奮鬥,開始體認到詩不只是形式的變化,而應更深刻地表現生活的現實感,《天空象徵》是此思考脈絡下的產物,嘗試綜合現代主義以及現實主義。《香頌》以及《詩廣場》都是接近生活日常口語,表達生活感觸的詩作品。《觀測意象》時期因商務工作繁忙,寫作量減少,收錄的詩作年份橫跨長達二十年,收有二十首詩。 白萩早期曾加入紀弦「現代派」,《藍星》詩社,接任《創...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