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3.423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武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事的將領。《三國演義》第六八回:「文官武將,掩面驚倒,各不相顧。」《西遊記》第二九回:「真是木雕成的武將,泥塑就的文官。」
謀臣武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謀略的文臣和勇悍的將領。《文選.張衡.南都賦》:「爾其則有謀臣武將,皆能攫戾執猛,破堅摧剛。」也作「謀臣猛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快要。表未來的用詞。如:「將來」、「將要」、「將近」。
下棋時把對方的「將」或「帥」吃掉。如:「我這一步抽車,下一步就要將軍了。」
把。如:「將心比心」、「將門關好」、「媽媽已經將飯菜做好了。」
以、用。如:「將功折罪」、「將計就計」、「將錯就錯」。
又、且。如:「將信將疑」。
高級軍官。如:「將領」、「將帥」、「大將」、「名將」、「勇將」。
高級軍階。如:「上將」、「中將」、「少將」。
技術高超的人。如:「籃球主將」、「游泳健將」。
率領。如:「使將將兵」、「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技擊有關的。如:「武功」、「武術」。
與軍事有關的。如:「武備」、「武器」。
勇猛。如:「威武」、「孔武有力」。
風聲鶴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率領著百萬大軍,在淝水的岸邊布陣,想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大舉渡河侵犯東晉。當時,謝玄被晉武帝封為建武將軍,奉命領兵平亂。謝玄知道苻堅的實力雄厚,正處在優勢的地位,晉軍如果和他們正面作戰,一定會吃大虧的。經過幾次的策畫,謝玄決定採用突擊偷襲的戰術。他趁著苻堅沒有防備的時候,親自率領八千多名的精兵,涉水渡河去偷襲;而苻堅還以為東晉懼怕,不敢前來。當謝玄的軍隊像飛將軍一般,從天而降,抵達苻堅的陣地的時候,苻堅的精兵嚇呆了,不知如何是好,紛紛逃命。謝玄便就趁著苻堅軍心散亂的時候,奮勇進攻,使得苻堅的軍隊亂成一團,稍有風吹草動,...
拾人牙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1>云:「康伯2>未得我牙後慧3>。」 〔注解〕 (1) 殷中軍︰殷浩(西元?∼356),字深源,晉陳郡長平人。識度清遠,好《老》、《易》,負有盛名。初為庾亮記室參軍,後起為建武將軍。朝廷欲平關河,以浩為中軍將軍,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以平定中原為己任。征姚襄兵敗,廢為庶人。中軍,職官名。古代軍隊多分為中、左、右三軍,或上、中、下三軍。中軍由主帥親自率領,是軍隊的指揮中樞。 (2) 康伯:韓伯,字康伯,晉潁川長社人,生卒年不詳。殷浩甥。好學,善言玄理,清和有思理,留心文藝。 (3) 牙後慧:別人言談中的智慧。
功敗垂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字幼度,東晉陽夏人,謝安姪子。為東晉名將,具經國才略,以精銳八千,破前秦苻堅百萬大軍於淝水,拜建武將軍,封康樂縣公。時司馬道子執政,忌謝氏勢盛,使其還鎮淮陽,後改會稽內史。卒諡獻武。 (2) 淮肥之役:即淝水之戰。東晉時,前秦苻堅大舉南侵,欲一舉統一中國。晉以謝玄為統帥禦之,孝武帝太元八年(西元383)戰於淝水,大敗前秦之兵,南北分裂之局因而形成。 (3) 勍寇:強勁的外來入侵者。勍,音ㄑ|ㄥˊ,強勁、強大。 (4) 席卷:比喻統一、占領。亦作「席捲」。 (5) 降齡何促:老天賜給(謝玄)的年歲何其短暫。
子虛烏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卷一○.國初滿洲武將得力於三國演義》:「羅貫中《三國演義》,多取材於陳壽、習鑿齒之書,不盡子虛烏有也。」
乘風破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宋書.卷七六.宗愨(ㄑㄩㄝˋ)列傳》中記載,南朝宋的振武將軍宗愨,年輕時勇敢有膽識,練就一身好武藝,但因個性不受拘束,有時會意氣用事。他的叔父宗炳曾問他將來的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充分表示他胸懷大志,有不畏艱難、奮勇前進的精神。宗炳是個高尚清流的人,長年隱居,專務讀書、作畫,皇帝曾請他作官,都被婉拒。由於他深知姪兒的個性,聽了這番話,不免有些擔心,認為這個姪兒將來不是揚眉吐氣,就是會連累家族。後來宗愨受人提拔,又因攻打林邑國有功,替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受到皇帝讚賞,並封他為「洮陽侯」。「乘風破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本義為順著風、破浪前進,後亦用於比喻人志向遠大,不...
唾手可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司馬彪《九州春秋》(據《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公孫瓚》李賢注引)瓚1>曰:「始天下兵起,我謂唾掌而決。」 〔注解〕 (1) 瓚:公孫瓚(?∼西元199),東漢遼西令支人,字伯珪。靈帝中平年間為遼東國長史,以鎮壓黃巾軍,拜奮武將軍,封薊侯。後據冀州與袁紹相爭,因其自恃才力,個性貪暴,使得百姓將士離散。獻帝建安四年為袁紹所敗,自焚而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