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9.89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歲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年四季。《周禮.春官.占夢》:「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
2.時光、歲月。唐.韓愈〈贈徐州族姪〉詩:「歲時易遷次,身命多厄窮。」
3.某特定的季節。《史記.卷二八.封禪書》:「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歲時奉祠之。」
歲時伏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伏臘,伏祠與臘祭,或曰夏祭與冬祭、伏天與臘月。歲時伏臘指逢年過節。《舊唐書.卷九九.張九齡傳》:「上又以其弟九章、九臯為嶺南道刺史,令歲時伏臘,皆得寧覲。」唐.白行簡《李娃傳》:「娃既備禮,歲時伏臘,婦道甚修,治家嚴整,極為親所眷。」
燕京歲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清代富察敦崇撰,為按時間記述遊覽所見的風俗文物,大約分為風俗、遊覽、物產、技藝四類。
荊楚歲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南朝梁宗懍撰,一卷,三十六條。記載荊楚之間自元旦到除夕的節令風俗。有隋朝杜公瞻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如:「歲月」、「歲末」、「守歲」、「歲歲平安」、「爆竹一聲除舊歲」。
時光。如:「歲不我與」。
年紀、年齡。如:「歲數」、「年歲」、「週歲」。
量詞:A>計算時間的單位。一歲等於一年。如:「數歲之後」。B>計算年齡的單位。如:「三歲的孩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候,一段的時間。如:「現時」、「古時」、「那時」。
一定的時間。如:「按時」、「準時」、「限時」。
機會。如:「時機」、「時來運轉」。
經常。如:「時常」、「時時」、「學而時習之」。
偶爾。如:「時好時壞」。
現在的、當前的。如:「時弊」、「時裝」、「時事」、「時局」。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時為六十分。如:「這件事不是一時三刻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佛洛依德(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境(例如手足誕生),將可能退化至較早期的階段。因此佛洛依德非常重視兒時經驗,他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式在五歲時就已形成了。另外,因為佛洛依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中,總離不開性的觀念,所以也被稱為性心理發展期(psychosexual stages),著重在追求本能滿足的歷程。在各發展階段中,身體上最易引起快感的部位不同,而佛洛依德就利用這些部位的名稱,來說明個體人格發展的歷程。 定義性心理發展又稱人格發展是佛洛德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提出的一個概念,是心理學理論的核心概念,其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體上的部位獲得滿足的,這些部位稱...
皮亞傑(Jean_Piaget)認知發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 (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0-2歲)1歲時發展出物體恆存性的概念,以感覺動作發揮其基模的功能。由本能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前運算階段 (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2-7歲)已經能使用語言及符號等表徵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為中心,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性。具體運動階段 (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7-11歲)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解決問題,能使用具體物之操作來協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與...
冠冕堂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冠冕堂皇」係由「冠冕」及「堂皇」組合而成。「冠冕」一詞見於《三國志.卷三七.蜀書.龐統法正傳.龐統》。三國時蜀國將軍龐統,曾是個純樸不起眼的少年,二十歲時前去拜訪司馬徽。當時司馬徽在樹上採桑,龐統便坐在樹下和他對談,一直談到天黑。司馬徽素有慧眼,善於知人,見到這個年輕人談吐不俗,便稱他為南州之士的「冠冕」,龐統也因此打響了名號,後來龐統也受到劉備的重用,與諸葛亮同為中郎將。「冠冕」是指帽子,為衣飾之首,在此引申為南州眾士之首之意,表示龐統為才識出眾的人。「堂皇」一詞見於《漢書.卷六七.楊胡朱梅云傳.胡建》。漢武帝時渭城縣令胡建是個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人。他在軍中時,與走卒打成一片,感情甚篤。...
鏡花水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鏡花水月」原作「鏡像水月」。鳩摩羅什(西元344∼413)為東晉時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佛經家之一,天竺人,七歲時隨母出家,總貫群經,妙解大乘。東晉隆安五年(西元401),鳩摩羅什被後秦王姚興迎入長安,奉為國師,與僧肇、僧嚴一同從事譯經工作,並有系統地介紹佛教義理。當時漢譯佛經日多,但品質不一,內容難解。鳩摩羅什通曉多國語言,譯筆簡潔暢達,為世所重。《遠什大乘要義問答》為鳩摩羅什與慧遠的問答錄,又稱《大乘大義章》、《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書中闡明了大乘佛教的教義,並反覆論述有關法身的問題。佛家把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形成之物稱為「色」,非此四大元素所形成之物則稱為「非色」。凡色,至少具有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