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毛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古代哺乳動物。與現今犀牛大小相似。參見「披毛犀」條。
蘇門答臘犀(毛犀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Fischer, 1814)
雙角犀,且為體型最小的犀牛,眼周圍有皺摺,皮厚達16公釐,毛較其他犀牛多而長,深灰棕色,幼獸體色偏紅棕色;體長236~318公分,肩高112~145公分,體重800~1,000公斤;雙角都短小,尤其是鼻角,長度分別為69與80公分;齒式:1/0, 0/1, 3/3, 3/3。
早期分布東南亞、婆羅洲、蘇門答臘,目前以蘇門答臘為主,緬甸、高棉、寮國、越南可能尚有一些零星族群。
主要棲息熱帶雨林山區近水源處,有季節性上下遷移的情形,雨季上山避洪水,乾季下山,但到3月再上山以躲避馬蠅,經常在覓食區及泥浴區來回形成明顯通道,以果實、葉、莖、樹皮為食,尤其喜歡野芒果、無花果、竹子和其他次生林中的植物,一天食量可達50公斤。牠們似乎很依賴鹽舔,不同性別年齡的個體,每隔23~60天就會回到鹽舔,每個個體的活動區域內也都有鹽舔。雄性的活動區域平均30平方公里,但有個體間的活動區域有重疊,雌性略小約10~15平方公里,但似乎有領域性。蘇門答臘犀主要在晨昏與夜間活動,雄獸通常單獨活動,雌獸則會帶幼獸活動;小犀牛多在10~5月出生,一胎1仔,出生時體長約91.4公分,體重約23公斤,約...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奇蹄目(Order Perissodactyla)
犀牛科(Family Rhinocerotidae)
毛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一種已滅絕的犀牛,生存於更新世,並存活於冰河時期。披毛犀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有一隻扁平的角,可以推開雪來吃草。牠有一層厚毛皮及脂肪,在寒冷環境用來保持溫暖。也稱為「長毛犀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植物表皮上的絲狀組織。如:「體毛」、「皮毛」、「羊毛」。
特指人身上的鬚髮。如:「眉毛」、「鬢毛」、「嘴上無毛,辦事不牢。」
未經加工的。如:「毛片」、「毛貨」。
驚慌害怕的樣子。如:「他嚇得心裡直發毛。」
生氣的樣子。如:「別把我惹毛了。」
小。如:「毛賊」、「毛頭小子」、「毛毛雨」。
約略的、大概的。如:「毛重」、「毛利」、「毛額」。
不透明。如:「毛玻璃」。
貨幣單位。「角」的俗稱。十毛等於一元。如:「一毛錢」。
舉止輕浮。如:「毛手毛腳」
做事粗率。如:「你這個人做事怎麼老是毛毛躁躁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哺乳類動物,體型龐大,外型像牛。皮粗而厚,色微黑,全身幾乎無毛。鼻上有一或二個角,是攻擊敵人的武器。通常稱為「犀牛」。如:「犀牛角」、「印度犀」、「非洲犀」。
堅固、銳利。如:「犀利」。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