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65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民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一九○五年於東京創刊,為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孫中山先生親撰發刊詞,並首倡三民主義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酬答、回應。如:「報答」、「報酬」、「善有善報」、「知恩圖報」、「以德報怨」、「投桃報李」。
用有敵意的行動對付別人。如:「報復」、「報仇」。
告知。如:「報告」、「報信」、「報案」、「報佳音」。
信息。如:「情報」、「警報」、「捷報」、「快報」。
電報。如:「發報機」。
新聞紙或刊物。如:「日報」、「晚報」、「公報」、「報社」、「報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百姓。如:「居民」、「國民」、「原住民」、「民為邦本」、「民不聊生」。
與人民有關的。如:「民生」、「民權」、「民心」、「民意代表」。
出於民間的。如:「民歌」、「民謠」、「民營公車」。
一盤散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猛回頭》、《警世鐘》、《獅子吼》,都是反帝制、宣傳革命的文章。《獅子吼》現存八回,1905年發表於《民報》。內容描寫狄必攘、孫念祖等人組織革命黨,聯絡會黨,留學歐美,效法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反清革命,建立新中國的故事。在第八回中,文明種認為各國的會黨都有機關報,所以消息靈通,中國的會黨也應該有相同的措施,才不會像一盤散沙。有了機關報,也就有了凝合的力量,才能將組織團結起來。後來「一盤散沙」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比喻人心渙散,缺乏凝合的力量,不能團結起來。
張我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會現狀,沈醉於風花雪月的迷夢中,社會上許多青年學子亦群起仿效。直到1924年4月6日,張我軍於「台灣民報」上登出一篇文章《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才一記打醒了許多人的春秋大夢,揭起了台灣新文學的大旗,欲打倒那陳腐頹敗的舊文學。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有它重要的時代意義,代表著台灣人民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意識,帶有民族主義的色彩,透顯出反日,反封建的時代精神。張我軍的重要性,即他是這一運動的開路先鋒,帶引起日後台灣文學界的波濤巨浪。 影響:他影響台灣文壇最鉅的事情,是他於1924年4月與11月於《台灣
王天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獎卿(本名:王天賞)1903年生,高雄旗後。◎1917年打狗學校畢業◎1923年日本東京目白英語學校◎漢語文言詩人◎業信用組合(今三信)及「台灣新民報」總經銷兼通訊記者◎高雄市教育科長兼社會課長◎「國聲報」(高市府接收日產南報商事社廠房改辦之官報)發行人兼社長◎「高雄區合會儲蓄公司」總經理◎「高雄區中小企業銀行」董事長1917年旗後第一公學校(「一公」)畢業後,拜茂才林介仁為師,後隨陳梅峰、陳錫如等人,學作漢詩。與許成章、陳皆興、王隆遜同為陳錫如弟子,元配盧英(虹喬)亦為同窗,能詩。1918年經齋藤牧次郎校長推薦,...
張文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先覺者的悲哀〉、小說〈兩個新娘〉于《風月報》。  1940年發表長篇小說〈山茶花〉連載于《台灣新民報》;評論〈台灣文學的將來〉、散文〈我的自畫像〉、小說〈辣薤罐〉、散文〈吾友張星建氏側寫〉于《台灣藝術》;小說〈憂鬱的詩人〉、散文〈檳榔籠〉于《文藝台灣》。  1941年脫離《台灣文藝》,與黃得時、王井泉、陳逸松、中山侑等人組「啟文社」,創辦《台灣文學》,與西川滿主持之《文藝台灣》分庭抗禮。發表小說〈藝旦之家〉、〈論語與雞〉于《台灣文學》;小說〈部落的悲劇〉于《台灣時報》;散文〈酒是稚氣還是邪氣〉于《文藝台灣》;評論〈台...
吳濁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小說),1946年11月,台北國華書局出版。胡志明(第四篇)》(日文小說),1946年12月,台北民報總社出版。菠茨坦科長》(日文小說),1948年5月,台北學友書局出版。藍園集》(漢詩集),1949年8月,新竹新才書局出版。風雨窗前》(漢詩集),1958年5月,苗栗文獻書局出版。亞細亞的孤兒》(日文小說),1956年,日本一二三書房出版。孤帆─亞細亞的孤兒》(中譯本),1959年6月,高雄黃河出版社出版。亞細亞的孤兒》(中譯本),1962年6月,台北南華出版社出版。濁流千草集》(漢詩集),1963年4月,台北集文書局...
賴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不但是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同時也是台灣1930年代作家所公認的文壇領袖,曾經催生、主編過《台灣民報》的文藝欄。由於他提攜後進不餘遺力,因此他的同輩楊守愚說他是「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與「台灣小說界的褓母」,並在「光復慶祝後二日」一文中讚揚他為「台灣的魯迅」。曾經主編新潮文庫的醫生文人林衡哲,則尊稱賴和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 賴和是閩南化的客家人,仍保有客家認同,但已經不會說客家話,曾賦詩道:「我本客屬人,鄉語逕自忘,戚然傷抱懷,數典愧祖宗。」• 幼年接受古典漢文教育,後受完整日本語教育,漢語白話文全靠看書自學...
楊守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組織「流連索思俱樂部」,又共同組織漢詩團體「應社」。1929年楊守愚第一篇小說〈獵兔〉發表在《臺灣民報》上,就是在賴和的鼓勵與指導下完成。賴和主編《臺灣民報》「學藝欄」期間,因醫務繁忙,有時請楊守愚代勞編務,當稿件不足,楊守愚隨即趕寫一篇補上,從此創作不斷,這也說明了作品與筆名之多的緣故。1935年底楊逵另組「臺灣新文學社」,發行中、日文合刊的《臺灣新文學》,邀請賴和擔任中文欄主編,賴和又力邀楊守愚幫忙編務。根據楊守愚1936年4月到1937年2...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