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6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永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朝成祖的年號(西元1403~1424)。
永樂大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明朝成祖敕編,聚經史子集等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按韻編排成書,王圻《續文獻通考》謂一萬一千一百冊,繆荃蓀謂一萬二千冊,為四庫全書編修前中國典籍之最大結集,惟迭經兵火,屢有散失,民國初年由翰林院移存教育部圖書館者,僅存六十冊。
永樂大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永樂大典]為明成祖永樂年間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由翰林學士解縉主持纂修,始編於永樂元年(1403),初成於永樂2年(1404),原名[文獻大成]。但明成祖以其「所纂尚多未備」,下令重新纂修,於永樂6年(1408)全書告成。該書正文22,877卷,凡例與目錄60卷,裝訂成11,095冊,共約370,000,000字,參與編校、圈點者2,000餘人。由於明成祖曾有「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類聚成冊及「毋厭浩繁」之指示,故該書內容極其豐富,採集古今圖書達七、八千種之多。
  [永樂大典]的編纂方法是依明[洪武正韻]的韻目,按韻分單字...
永樂南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永樂南藏]即一般通稱的[南藏]。為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年間據洪武本藏經重刻,編次有較大改動,收入經籍也少於洪武本。創刻的確切年代已無記載,估計約在[洪武南藏]經版被焚之後一兩年內,畢工於永樂17年(1419),經版57,160塊。全藏千字文編次,由「天」字起,至「石」字號止,共636函,1,610部,6,331卷。該藏雖係據洪武本重刻,但書寫和鏤刻都不及洪武本工整。萬曆12年(1584)以後,在南京又添刻了[永樂北藏]本的[續藏經]41函隨同刷印流通。[永樂南藏]刻就後,經版藏於報恩寺,由南京禮部祠祭清吏司主管批准供全國各地寺院請印,平均每年均可刷印出20藏,故流傳印本較多。
永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為位於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的元朝道觀建築。相傳是道教祖師之一呂洞賓的故居。初為呂公祠,金末改祠為觀,後毀於火。元朝中統三年(西元1262)重建一部分,名為大純陽萬壽宮,通稱「永樂宮」。今全部建築連同壁畫,已按照原樣遷建於芮城縣北龍泉村五龍廟附近。
永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朝永樂年間景德鎮的官窯。所燒出的瓷器胎薄釉細,彩瓷顏色有青花、釉裡紅及各單色釉。是明代最早的名窯。
永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朝永樂年間所鑄,上有「永樂通寶」四字的銅錢。
永樂北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永樂北藏]為朱棣於永樂19年(1421)在北京雕造,到明英宗正統5年(1440)方始刻竣。全藏以千字文編次,由「天」字始,至「石」字號止,共636函,1,621部,6,361卷;雕成後,曾大批刷印分賜全國各大寺院。後來在明神宗萬曆12年(1584)又續刻了各宗著述36種,410卷,納入41函,由「鉅」字編到「史」字,並附[北藏]所缺的[永樂南藏]本的4種經卷和目錄,共5部,153卷,16函。因此,該藏共有693函,1,662部,6,930卷。其版式,改變了摺裝本藏經的傳統版式,加大了字體和版心,每版5個半頁,25行,每半頁5行,行17字。同時,字體也採用秀麗的趙孟頫書體刊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喜悅。如:「快樂」、「歡樂」、「樂不可支」、「樂極生悲」。
喜歡去做。如:「樂此不疲」、「樂於助人」、「樂善好施」。
有節奏而和諧動人的聲音。如:「音樂」、「樂曲」、「樂章」。
喜好。如:「樂山樂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久、久遠。如:「永遠」、「永久」、「永晝」、「永夜」、「永垂不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