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86.5056 ms
共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波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法的撇、捺。也泛指書法的筆畫。《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一面想,一面看那匾上的字,只見那縱橫波磔,一筆筆寫的儼如鐵畫銀鉤。」
|
波磔點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法的各種筆畫,也用以代稱書法。清.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苦兒幼不能執筆,乃鏤竹枝為絲斷之,詰屈作波磔點畫,合而成字。」
|
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面因震動所產生的起伏現象。如:「波浪」、「水波」、「波濤」、「平靜無波」。
物理學指由彈性體或流體振動所產生的現象,叫做波。如:「聲波」、「光波」、「音波」、「電波」。
比喻目光。如:「眼波」、「秋波」。
波及:影響。如:「波及無辜。」
量詞。用於計算接續情勢的單位。如:「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勢」。
|
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分裂肢體。《荀子.宥坐》:「汝以為諫者為必用耶?伍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
2.宰割牲畜以祭鬼神。《禮記.月令》:「九門磔攘,以畢春氣。」
一種書法筆法。用筆時向右下斜,今稱為「捺」。
|
隸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體名:(1)篆書的簡化體,創始於秦,通行於漢、魏。早期隸書在字形結構上保留較多的篆書形跡,稱為「古隸」、「秦隸」;後來筆畫分出波磔,所形成的隸書稱為「八分書」。典型隸書的特點是:橫畫起筆回鋒,隆起如蠶頭之形;收筆頓筆挑起,具雁尾之狀。(2)楷書的別名。也作「今隸」。魏、晉至唐使用。
|
八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漢隸的別稱。魏晉以後的楷書稱為「隸書」,為避免混淆,稱當時通行且有波磔的漢隸為「八分」。蔡邕所書的《熹平石經》為八分的正則。也稱為「漢隸」。
|
熹平石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靈帝熹平年間,據蔡邕等奏,准正定六經文字所刻的碑石經文。有《魯詩》、《尚書》、《周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種石經。後亡失殆盡,近世續有殘石出土。以漢隸寫成,用筆沖和,結體方整,應規入矩,波磔不誇張,為當時國定標準字體。
|
今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晉代以後的草體書法。東漢張芝所創,有別於章草。今草係在章草基礎上結合楷法,而去除章草波磔的筆法,一筆寫成,連綿不斷,即偶有不連,筆意亦不斷。唐.張懷瓘〈書斷上〉:「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若懸猿飲澗之象,鉤鎖連環之狀,神化自若,變態不窮。」也稱為「破草」。
|
張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約西元192)字伯英,東漢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善章草,後減省章草點劃波磔,創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韋誕稱他為「草聖」。王羲之、獻之父子的草書,頗受其影響。
|
魯孝王刻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金代詔修孔子廟時於魯靈光殿發現的刻石。刻於西漢宣帝五鳳二年(西元前56)時,文僅三行十三字,以古隸刻成,結體自然而富變化,多用圓筆,橫畫收尾波磔不甚明顯。碑文「年」字末筆豎畫特長,在嚴整中含有奔放的意味。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