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3.1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注音符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標注漢字字音的符號。分為二式:第一式即民國七年由教育部頒布推行的注音字母ㄅ、ㄆ、ㄇ、ㄈ等;第二式於民國七十五年公告,取代民國十七年制訂的「國語羅馬字」,仍用a、b、c等來譯漢字的音。
注音符號教學口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音符號教學口訣文/林榮勤注音符號是引領孩子進入知識殿堂的鑰匙,是孩子探索各種知識的必備工具。孩子踏入校園,先從工具學起﹔學好注音符號,不但能讓孩子跨出成功的第一步,也會讓孩子充滿自信、愈學愈起勁。以下為筆者就學生學習注音符號容易混淆的部分,編成簡單、明瞭、好記的口訣,供教師同人參考。※「ㄅ字加撇變成...
注音符號直接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音符號直接教學法」是指注音符號直接拼讀法,與說話直接教學法併稱為「國語直接教學法」。
  注音符號的教學法傳統上有:分析法、綜合法、和折衷法三種,而綜合法為目前國小教學注音符號普遍採用的方法,它是利用類化原則,以兒童已會聽、說的日常口語之舊經驗為基礎,過渡到能讀、能看的新知識。其實施程序是先教注音符號拼寫出的完整語句,再分析句中的詞語,其後再分析單字之注音,然後再從單字中析出注音之各個符號,最後才教學拼音。而在拼音教學的部分,則運用直接拼讀法,這是我國語文學家王玉川和祁致賢兩位先生設計的拼音教學法,或簡稱為直拼法。
  直接拼讀法是教學童直接將一個字音,合併其聲符、...
注音符號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習利用工具書,結合資訊網路,藉以增進語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註二) 教材編寫原則注音符號教材(首冊)之編輯A.以培養學生正確注音,熟悉拼讀為重點。教材編寫時以完全注音為主,亦得輔以常見簡易之漢字。B.宜以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為中心,配合語言情境,提供完整情境之插圖,引導學生由說話進入符號學習。C.由易入難,循序漸進,由完整語句入手,進而分析、辨認符號的音、形,並練習拼音。(註二) 教學原則(1)注音符號於第一學年前十週,採綜合教學法...
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七十五年一月由教育部所公告的譯音符號。是根據原有之「國語羅馬字」、「譯音符號」修訂而成。特點為用現今通行之四聲調號表示四聲。如yōu(ㄧㄡ)、yóu(ㄧㄡˊ)、yǒu(ㄧㄡˇ)、yòu(ㄧㄡˋ)。
注音符號推行委員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音符號推行委員會設立於民國十九年(1930),為教育部推行國語工作的機構之一。其緣起係民國元年(1912)七月,臨時教育會議於北京召開,會中通過「國語統一」議案多起,而「採用注音字母案」即為其中之一。二年二月,教育部召開的讀音統一會在北京開會,會期三個月,出席者有教育部聘請之委員及各省代表八十餘人,選舉吳敬恆、王照為正副議長,會中制定注音字母三十九個。七年十一月,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表〕,計聲母二十四,介母三,韻母十二;次年四月,教育部又公布〔注音字母次序單〕。十五年十一月,教育部公布〔國音羅馬字拼音法式〕,是為國音字母之第二式。十九年四月,國民黨中央第八十八次常會議決,改「注音字母」名...
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容為ㄅ、ㄆ、ㄇ、ㄈ等國語注音字母。民國二年創制,七年十一月由教育部公布。七十五年一月公告「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時,將此注音字母稱為「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簡稱為「注音符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稱。如:「國號」、「別號」、「外號」。
命令。如:「號令」、「發號施令」。
排定的次序。如:「編號」、「座號」。
標誌、標記。如:「符號」、「記號」。
樂團或軍隊所使用的喇叭。如:「號角」、「軍號」、「法國號」。
商店。如:「寶號」、「公司行號」。
物品的大小等級。如:「特大號」、「家庭號」。
種、類。如:「像他這號人物,還是少惹為妙。」
量詞。用於計算編定的人物數目的單位。如:「醫生今天已看了三十號病人,還剩下五號。」
號外:報社因突發的重大事件,而臨時印發以讓大家迅速知道消息的特別報導。
放聲大哭。如:「哀號」、「哭號」、「鬼哭神號」。
拉長聲音呼叫。如:「號叫」、「呼號」。
符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顯示出特別意義,以供辨識的記號。如:「標點符號」、「注音符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聲。如:「噪音」、「雜音」、「擴音」、「消音」、「樂音」、「音色」。
消息。如:「回音」、「佳音」、「福音」、「音信全無」。
腔調。如:「口音」、「鄉音」。
字的聲韻。如:「字音」、「注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