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5.483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淮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咸豐三年(西元1853)李鴻章受命回安徽合肥辦團練,因合肥位於江淮之間,因此稱「淮軍」,參與平定太平天國,對滿清中興有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淮河:發源於大陸地區河南省南部桐柏山的河川。主流全長約九百公里,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出海。常作為大陸地區南北氣候、人文與地理的分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武裝部隊、兵種。如:「國軍」、「陸軍」、「海軍」、「空軍」。
野戰部隊中大於師而小於軍團的戰鬥單位,通常轄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師及必要的戰鬥支援與勤務支援部隊。
充軍:古時遣發犯罪的人到遠地服役。
時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稱某一段期間。如:「小時候的玩伴,現在都已成家立業。」《老殘遊記》第七回:「當時正是粵匪擾亂的時候,他從四川出來,就在湘軍、淮軍營盤裡混過些時。」《儒林外史》第四○回:「到了成功的時候,蕭雲仙騎著馬,帶著木耐,在各處犒勞百姓們。」
牡丹社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佔領之意後,急忙任命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於6月中趕赴台灣,與日軍交涉。在沈葆楨的調度下,淮軍,台灣土勇營向南部集結,日軍查覺有異,也擬定進攻台灣府城(今台南市),雙方劍拔弩張,最後透過外交協商而化解。10月,清廷與日本締結「北京專約」,清廷賠償日軍50萬兩,日軍撤出台灣,事件落幕。經此事件,清廷深感台灣戰略地位之重要,一改之前消極政策,開始積極經營台灣。 參考資料陳翼漢,2003,歷史事件、意義與史蹟之探討:以臺灣事件及琉球藩民墓為例。陳枝烈,2004,牡丹社事件: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原住民教育季刊,no. ...
劉銘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況2 台灣背景3 劉銘傳在台灣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概況劉銘傳(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漢族,安徽合肥人。淮軍將領,洋務派骨幹,台灣省首任巡撫,率軍擊敗法國艦隊的進犯,且編練新軍,從事建設鐵路等一系列洋務改革,為台灣的現代化奠定了深遠的基礎。 台灣背景鴉片戰爭使中國在政治、經濟各方面加入世界體系,並逐步展開現代化的歷程。台灣雖然孤懸海外,但做為清帝國的一部分,也無法避免列強與現代化的衝擊。咸豐年間兩次的英法聯軍,迫使清廷在一八六零年對列強開放更多的通商口岸,淡水和台南也包括在內。開...
太平天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等條約的運行。另一方面,曾國藩多年征戰的湘軍終於開始獲得朝廷的支持,並在曾國藩的支持下令李鴻章組成淮軍,左宗棠也齊力困住了洪秀全。當然,除了外在的不利因素之外,太平天國自身的內鬨、制度的矛盾、戰略的失敗和與列強的關係等,也都招致太平天國走向了滅亡。 影響在這場戰役中,領導軍隊的曾國藩和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都獲得要職,主要的權力漸漸開始產生了轉移。而這也使滿清的權力不再集中,地方要員影響力的擴大,如1900年爆發的義和團,東南各省單獨締結了東南互保協定。而如湘軍的私家軍隊,也成為後來地方軍閥起源。(註1) 參考書目註1 徐...
北洋軍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甲午戰後,湘淮軍皆潰,清廷別創新軍,命袁世凱於天津附近小站練兵,是為北洋軍的由來。民國六年(西元1917)袁死,分為二派。直系以馮國璋為首,皖系以段祺瑞為首,爭權奪利,戰亂無已,時稱為「北洋軍閥」。
鄉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保護地方的武裝部隊。清時曾國藩所練的湘軍、李鴻章所練的淮軍,起初皆屬鄉勇。
月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按月支給的錢款。《宋史.卷一九八.兵志十二》:「咸淳末,有紀智立者獻謀,以為兩淮軍將、武官、巨室皆畜焉,率三借二,二借一,一全起,團結隊伍,借助防江,各令飼馬役夫自乘之官,優給月錢一年。」《紅樓夢》第九三回:「姪兒沒有幹什麼,庵裡月錢是月月給的。」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