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6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物質在液體中分解。如:「化」、「解」、「即」。
水流盛大的樣子。南朝梁.江淹〈江上之山賦〉:「淵潾澒兮,楚水而吳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質分散在劑中,形成液的過程。如食鹽或糖解於水,形成水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解於水中之氧,一般簡稱為DO,其濃度單位以mg/L表示。氧為生物生存(新陳代謝)所需之基本元素,因此,在河川水質管理實務上,氧量被視為是判斷水質好壞之主要指標,一般而言,濃度愈高代表水質狀況愈好。水中之飽和氧量受水溫及水中含有之雜質量之影響,水溫愈高飽和氧量(濃度)愈低。例如,當水中氯鹽濃度為0mg/L且水溫為25℃時,其飽和氧量為8.38mg/L,若水溫降低為20℃,則飽和氧量升高為9.17mg/L。而廢(污)水因含有大量有機及無機之雜質,其飽和氧量較純水為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物質在液體中分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三回:「那艙面的土包一齊溼透了,慢慢的化起來。」
膠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散體系中含有微粒分散於其間,其粒徑在10-4cm至10-7cm,則該分散系稱為膠體液。分散媒通常為液體,則稱之為液膠,例如墨水、氫氧化鋁形成之水膠等。分散媒為氣體者稱為氣膠,如霧,及微細顆粒之大氣等,分散媒為固體者稱為固膠,例如著色玻璃,珍珠等。(參見『膠體粒子』)。
作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土壤中可物質以液狀態,隨滲漏水移走之作用。在濕潤地區,高的降雨量,常把表土的可鹽基類解,並隨著水的下滲,而輸送到下層堆積,造成表土層,因這樣的淋作用,漸漸變得貧瘠,逐漸呈現酸性反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專指細胞受到噬菌體之非破壞性感染而言。一般情形下噬菌體因其寄生性,必須侵入寄主細胞,並在寄主細胞體內合成核酸、蛋白質,並組成其子代,而在釋放子代噬菌體時會將寄主細胞分解。此一過程稱為菌循環(lytic cycle),而假如噬菌體侵入寄主細胞後,並不行菌循環,而是噬菌體的基因與寄主細胞的染色體結合在一起,此時噬菌體不會破壞寄主細胞,亦不會在寄主細胞內複製其基因,但是在寄主細胞行二分法繁殖,並複製寄主細胞染色體時會同時將連結在一起的噬菌體基因同時複製,故寄主細胞的子代皆帶有噬菌體之基因,而此感染為非破壞性的稱為潛性,具有潛性的噬菌體稱為溫和噬菌體(temperate phage),但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水勢盛大的樣子。南朝梁.江淹〈哀千里賦〉:「水則遠天相逼,浮雲共色,茫茫無底,不測。」唐.杜牧〈阿房宮賦〉:「二川,流入宮牆。」
2.寬廣的樣子。《楚辭.劉向.九歎.愍命》:「心其不可量兮,情澹澹其若淵。」
3.盛多的樣子。唐.皇甫湜〈吉州刺史廳壁記〉:「瑞露,降味公松。」清.洪昇《長生殿》第三二齣:「淚珠兒滿觴,怕添不下半滴葡萄釀。」
4.明淨且潔白的樣子。唐.許渾〈冬日宣城開元寺贈元孚上人〉詩:「林疏霜摵摵,波靜月。」《董西廂》卷一:「月色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
5.暖和。宋.晏殊〈採桑子.陽和二月芳菲遍〉詞:「陽和二月芳菲遍,暖景。」宋.蘇軾〈哨遍.睡起畫堂〉詞:「初雨歇,洗出碧羅天,正養花天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形成的均勻混合物,可分為氣態液(如空氣)、液態液(如食鹽水)和固態液(如金屬合金)。
飽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體中可解最大氧氣量稱為飽和氧。依亨利定律(Henry's law)液體氧量和氧氣在氣相之分壓呈正比。而比例常數,亨利定律常數,則和溫度及液體所含鹽類有關,溫度愈高,氧氣解量愈少,含鹽類愈多,因鹽析作用(salting out)也使氣體解度減少。
  在廢水生物處理法,經常要曝氣以維持水中氧。依雙膜理論 (two-film theory),氧氣傳輸速率和飽和氧與水中瞬間氧差值、氣液接觸面積及氧質傳係數有關。為了提昇傳氧效率,利用純氧或富氧曝氣,提高氧在氣相分壓使飽和氧提高,或使用小孔隙的曝氣設備,增大氣液接觸表面積,使傳氧效率提昇。此外,高程對飽和氧值亦有顯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