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13907 收藏人次:1513640
液體慢慢的浸透或漏出。如:「透」、「水到土裡去了。」
透係數     
瀏覽人次:4200 收藏人次:0
  它是達西定律的比例係數,代表單位面積和單位水力梯度下,通過水層斷面之流量,反映流體流經透水介質的速率,單位是長度/時間(L/T)。透係數值與下列二個因素相關:(1)介質的特性,如粒徑大小及分布、顆粒的圓度、顆粒自然堆列情形等,(2)流體的密度和黏滯性。透係數之求法有三種:(1)經驗公式,如Hazen公式或Terzagni公式,(2)實驗方法,如用定水頭或變水頭透儀量測試體等,(3)現地方法,如利用抽水試驗、微水試驗(slug test)、或示蹤劑試驗等。  透係數定義為:
  K=(Q/Ai)
  式中,K為透係數;A為流體與介質之總斷面積;i為水頭梯度;Q為流量。
  K的意義為在單位水頭梯度作用下,通過單位斷面積(含介質)之流量。如圖所示,水頭梯度為兩斷面間之水頭差h1-h2除以在流動方向兩斷面間之距離L,在多孔介質中之流速甚小,其流速水頭可略而不計,故水頭差即為能量損失水頭,亦即單位體積重量之流體流經該兩段面間之能量損失。因為透係數代表流體通過多孔介質之難易程度,故K值應為介質及流體性質之函數。由試驗及推理可以得知:
  K=Cd2γ/μ
  式中,d為介質之粒徑;C為介質之物理特...
    
瀏覽人次:3710 收藏人次:574533
1.液體在物體中慢慢穿透或沁出的現象。
2.比喻思想或勢力逐漸侵入或影響其他領域。
    
瀏覽人次:2590 收藏人次:1240192
1.液體慢慢的透進物體裡面。如:「雨水入泥土。」
    
瀏覽人次:1987 收藏人次:0
水由小孔緩緩向下出。《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滋液漉,何生不育。」
    
瀏覽人次:1610 收藏人次:0
水由物體的縫隙透漏。如:「這房子年久失修,一下雨就會水進來。」
容量     
瀏覽人次:1233 收藏人次:0
  在入過程中,土壤的入率通常會隨時間增加而遞減,入率的最大值,通常發生在降雨的初期,稱為入容量,而入率的最終值,是個定值,通常也是最小,稱為基本入率(basic infltration rate)。  雨水降落到地面或人為灌溉時,由於重力作用及毛細管作用,使得水分入土壤之中,單位面積單位時間的入水量為入率。在特定地點特定條件下的最大入率稱為入容量fp,當地面的水量供應率i 大於或等於fp時,實際入率fa=fp;否則,fa<fp。就理論上而言,當I<fp時,則fa=i。在降雨或灌溉過程中,在啟始時刻fp=fo為最大(見圖),然後fp逐漸衰減至最後為一定值fc,此時表土層已經達到飽和狀態。fc值則依下層土壤之透係數而定。一般情況下,土壤之入容量隨時間之變化如圖所示。在現場情況下,入容量隨著地點有很大的變化,因此現場觀測時必須選擇多個有代表性地點,測得各地點之入容量曲線,再...
    
瀏覽人次:1034 收藏人次:0
1.地表的水分,向下進入地面下土壤的過程,稱為入。單位時間水分進入地面下的量,稱為入率 (infiltration rate),單位是長度/時間,如公分/小時(cm/hr)或英吋/小時(in/hr)。影響入的因子很多,如降雨特徵、土壤種類、土壤含水量、土壤化學作用、土壤內膠質物、生物作用、地面覆蓋物、地形、土地利用、土壤空氣含量、水質、溫度、及土壤的壓實和體積變化等。入通常是以數學模式來做近似的描述,較常見且實用的入模式,有Green和Ampt、Kostiakov、Horton、及Philip四種。現場量測入現象的實驗,常用的方法,為環筒入計(cylinder infiltrom...
透性、透率     
瀏覽人次:961 收藏人次:0
  1.土壤或岩石之水傳導或氣傳導之能力。
  2.在單位水力梯度(hydraulic gradient)作用下,水流經過土壤或岩石之速度,稱為該土壤或岩石之透性,又稱透水性。如以公式表示之,則為:
    k=v/i
  式中,v為水流速度;i為水力梯度。因水力梯度為無因次參數,故透性k之單位與流速相同,常用每秒多少公分,亦即cm/sec。
    
瀏覽人次:846 收藏人次:0
液體由物體內部緩慢透到表面。如:「出汗珠」、「泉水由石壁中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