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漢中     
瀏覽人次:251 收藏人次:0
地名。位於今陝西省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秦嶺與大巴山之間,漢水流貫其間。
漢中盆地     
瀏覽人次:261 收藏人次:0
地名。位於秦嶺和大巴山間,漢水流貫其間,此乃陝西南部的精華區。盆地中氣候溼潤溫和,物產豐饒,水稻是主要農作物,南鄭是此區重要的城市。
    
瀏覽人次:29505 收藏人次:7428348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正中」、「中間」。
裡、內。如:「書中」、「心中」、「夢中」。
介於高低、大小、好壞、強弱之間。如:「中等」、「中型」、「中度颱風」。
一半的。如:「中途」、「中夜」。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工作中」、「研究中」、「使用中」、「錄音中」。
正好、剛好。如:「適中」。
中國的簡稱。如:「中西合璧」、「古今中外」。
射中目標。如:「百發百中」。
得到。如:「中獎」、「中選」、「中籤」。
遭受、感染。如:「中傷」、「中風」、「中毒」、「中暑」。
合、符合。如:「中聽」、「中意」、「中規中矩」。
    
瀏覽人次:14692 收藏人次:2248748
男子的通稱。如:「漢子」、「壯漢」、「流浪漢」、「英雄好漢」。
銀河。如:「天漢」、「河漢」、「銀漢」。
中國的主要民族。如:「漢族」、「漢人」。
朝代名。
妄自菲薄     
瀏覽人次:72407 收藏人次:5584229
功,遂為安喜縣尉。密誅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後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西元二二一年,於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年號建章。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諡號昭烈帝,史稱為「劉先主」。
(2) 引喻失義:援引例證而有所不當。見「引喻失義」。〔參考資料〕另可參考: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據《文選.卷三七.表上》引)
冠冕堂皇     
瀏覽人次:48192 收藏人次:1601348
參軍,至宋代時廢除。 2、「堂皇」:《漢書.卷六七.楊胡朱梅云傳.胡建》胡建字子孟,河東人也。孝武天漢中,守軍正丞,貧亡車馬,常步與走卒起居,所以尉薦走卒,甚得其心。時監軍御史為姦,穿北軍壘垣以為賈區,建欲誅之,乃約其走卒曰:「我欲與公有所誅,吾言取之則取,斬之則斬。」於是當選士馬日,監御史1>與護軍2>諸校列坐堂皇3>上,建從走卒趨至堂皇下拜謁4>,因上堂〔皇〕,走卒皆上。建指監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斬之。」遂斬御史。 〔注解〕
(1) 監御史:監軍御史,監督軍務的官吏。
(2) 護軍:護軍將軍,漢代於出征時為協調諸將領而置。後漸變為與領軍並置,握中央軍權,並負有守護...
    
瀏覽人次:47274 收藏人次:3141310
5.招引、延攬。《易經.需卦.九三》:「需于泥,致寇至。」《漢書.卷三九.蕭何曹參傳.蕭何》:「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
咎由自取     
瀏覽人次:45125 收藏人次:2355610
他與龐統相提並論,譽為楚之良才,可以輔助興盛國家大業;但在劉備死後,他卻分析形勢,批評當年劉備的不取漢中政策,也批評了關羽,另外又直言評點了幾個當朝的人物,於是諸葛亮把他廢為平民,流放到汶山。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佐劉禪的李嚴,在諸葛亮伐魏時,因偽造朝廷詔書,命令諸葛亮退兵,後來被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劉琰,操行不甚檢點,並且因為與魏延不和,而不見容於諸葛亮;有一次,妻子去見太后,在宮中停留了將近一個月,他因此懷疑妻子與劉禪有私,於是派人去抓妻子,還脫下鞋子抽打她的耳光,終於因此被棄市。魏延,常常批評諸葛亮膽子小,嘆恨自己的才能無用武之地;諸葛亮病重時囑咐在他死後撤軍,他卻不同意,認為不必因為一人...
墨守成規     
瀏覽人次:45024 收藏人次:3661432
備入蜀,後為諸葛亮所重,稱其為社稷才。亮卒,代亮執政,官至尚書令,封安陽亭侯。以鎮靜為治,後詔琬屯軍漢中,又命開府,加大司馬。卒諡恭。
(2) 費禕:西元?∼253,字文偉,三國蜀漢江夏人。劉備時為太子舍人,劉禪立,為黃門侍郎,遷侍中,後為中護軍。魏軍攻蜀,禕為元帥。累升為大將軍,封成鄉侯。後為魏降人郭脩所害。卒謚敬。禕,音|。
(3) 諸葛: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人。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歿,輔助後主劉禪,封武鄉侯。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與魏長期爭戰,後鞠躬盡...
義憤填膺     
瀏覽人次:40743 收藏人次:3105598
壞殆盡,都不願再出來為國家盡力,紛紛隱居起來。即使後來漢光武帝禮聘他們,也不願意出仕,更不用說到了東漢中後期,小人當道的時候了。這種高尚的品行是值得為他們立傳的。
「義憤」是指士人見到漢室衰微,以致王莽有機可乘,奪取政權,心裡充滿了正義的憤怒。
「填膺」則見於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這是唐代的邊塞詩人高適替朋友餞別寫的一首詩,說從前看到朋友有才能卻不受重用,一直為他感到委屈。今日友人有機會為官,徵召的命令也下來了,這位朋友必須立刻前往嶺南上任。高適除了不捨之外,也叮嚀他到異地應注意的事情。詩中的「氣填膺」指的就是因朋友的懷才不遇感到不平,氣憤填滿胸中。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