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01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漢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族的人。
漢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胡漢民(1879~1936),字展堂,原名衍鸛,改名衍鴻,漢民為筆名,後以之行世,別號不匱室主。廣東省番禺縣人。幼讀私塾,稍長入菊坡書院、學海堂。二十歲任〔廣州嶺海報〕記者,以才氣縱橫,辭鋒銳利,有文名。二十二歲,中鄉試,仍任記者,鼓吹女權。一九○二年秋赴日本留學,進東京宏文學院速成師範科。在日本三月餘,即以學潮退學回廣東。歸國後,應聘廣西梧州中學,擔任總教習。曾為學生講民族革命之要義,招當地官紳之忌,即辭職回廣東。一九○四年應聘為香山隆都中學校長。任職數月,考取廣東公費留學日本,再東渡入東京法政大學速成科。畢業後,進入該校專門部肄業。一九○七年加入同盟會。初任評議部議員,再被任命為本部書...
漢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專指由漢族的人所組成的民族。主要聚居於中國大陸華北以南,占全中華民族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男子的通稱。如:「漢子」、「壯漢」、「流浪漢」、「英雄好漢」。
銀河。如:「天漢」、「河漢」、「銀漢」。
中國的主要民族。如:「漢族」、「漢人」。
朝代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百姓。如:「居民」、「國民」、「原住民」、「民為邦本」、「民不聊生」。
與人民有關的。如:「民生」、「民權」、「民心」、「民意代表」。
出於民間的。如:「民歌」、「民謠」、「民營公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免附徭役或賦稅。《墨子.號令》:「男女老小,先分守者,人賜錢千,復之三歲。」《漢書.卷一.高帝紀上》:「蜀漢民給軍事勞苦,復勿租稅二歲。」
駭人聽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清.林則徐〈附審辦回民丁燦庭京控案片〉:「是該處七哨漢民之凶橫慘毒,實屬駭人聽聞。」
夷夏觀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夷”﹑“美夷”等。華﹐光榮之意﹐夏的意思是“中國之人”﹐華夏就是光榮的中國人之意。處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自豪地自稱為華夏民族。中國古人常以華﹑夷或夏﹑夷對稱來表示漢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以及中國和外國的民族界限。所謂夷夏之防﹐就是要嚴格華夏族和其他民族的界限﹐嚴格防範外族對華夏民族的入侵﹐只能由華夏民族同化其他民族﹐“以夏變夷”﹐決不能容許其他民族影響華夏民族“以夷變夏”﹐排斥外來文化﹐等等。夷夏之防的理論﹐是民族矛盾的產物。早在西周末年﹐戎狄之...
文化霸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概要每個民族對於自身的悠久文化或多或少都會帶有部分優越感,當民族或種族對於自身的卓越感越大時,便越容易對其他民族文化採取不友善、排擠的態度與評斷,例如:台灣早年漢人對於本島原住民以「番仔」戲稱,認為原住民文化是不文明、野蠻、殘暴不智的象徵,因此台灣歷來的統治政府皆對原住民族群施予同化政策,將自身漢民族的文化或者日本的皇民文化強制灌輸於原住民社群中,最後引起原住民的反抗,如:霧社事件即是一日治時期的顯著例子。(註1)平時,文化乃是透過價值、規範對於社會具有約束力,讓社會秩序能夠和諧運作。社會學者包曼指出,文化的終極目標乃...
邱逢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甲的遺民之痛也只能化作寫作的動力而已。(同註2)宣統3年(1911)武昌革命成功,丘逢甲受廣東總督胡漢民之聘擔任教育司長,之後又抱病前往上海出席各省聯合會議,組成南京臨時政府。病情加重後丘逢甲被護送返回家鄉,不久之後便去世,年僅49歲。(同註1) 詩作選錄〈送頌臣之臺灣八首:其一〉涕淚看離棹,河山息戰塵。故鄉成異域,歸客作行人。鯤海三更夢,鷗天萬里春。分明來路近,未信遽迷津。〈往事〉往事何堪說?征衫血淚斑。龍歸天外雨,鰲沒海中山。銀燭鏖詩罷,牙旂校獵還。不知成異域,夜夜夢臺灣。 參考書目註1. 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