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18.741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人類、百姓。如:「人」、「平」、「庶」。《書經.五子之歌》:「惟邦本,本固邦寧。」
胞物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視人如同胞,視動物如同類。語本宋.張載〈西銘〉:「吾同胞,物吾與也。」比喻博愛。《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五回:「大凡世上肯拿出錢來做善事的,那裡有一個是認真存了『仁人惻隱』之心,行他那『胞物與』的志向?不過都是在那裡邀福。」
不聊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法生活下去。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傳》:「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不聊生。」《文明小史》第九回:「不料是日正值本府設局開捐,弄得不聊生,怨聲載道。」也作「人不聊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百姓。《禮記.大傳》:「庶安,故財用足。」《三國演義》第六回:「即日罷楊彪、黃琬、荀爽為庶。」也稱為「庶黎」、「庶眾」。
以食為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糧食為生存的根本。形容食的重要。《漢書.卷四三.酈食其傳》:「王者以為天,而以食為天。」《東周列國志》第八一回:「臣聞『國以為本,以食為天。』今歲年穀歉收,粟米將貴,君可請貸於吳,以救飢。」也作「以食為本」。
方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要2 主要理念3 批判4 關鍵字5 參考文獻 概要由高芬柯(Garfinkel)所提出的一種社會學特殊的研究方法,又稱為族方法論,此一研究方法乃是試圖揭示我們身為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自身是透過何種方法或社會能力來建構我們對於社會現實的感覺。(註1) 主要理念一、 日常生活有規則高芬柯指出,人們經常以固定而連續的模式去經歷社會生活,例如:把時間分為小時、日、週、月和年,而周間工作、周末休息、每月5號發薪水、早上出門上班、傍晚下班,日常生活中一切的一切都可作為生活中藏有規律和秩序的例證。二、 以常識作為日常生活之...
喉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充當人的喉嚨、舌頭。比喻代替人說話,表達意見。多用於致贈意代表的題辭。如:「陳議員為喉舌不遺餘力,替眾爭取了不少權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血汗換來的財富。《封神演義》第二五回:「可憐膏,棄之無用之地。」《水滸傳》第九四回:「庫藏糧餉,都是膏。」也作「脂」。
魚肉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恣意欺凌百姓,剝取脂。如:「他是地方上的惡霸,一向魚肉鄉而不以為意。」
愛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愛心普及眾人,推及萬物。《孟子.盡心上》:「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仁而愛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