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7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於民國四十五年(1956)五月正式成立,會址在臺北縣板橋市大觀路一段三十號;預定近期遷至臺北縣三峽鎮。該會設立的宗旨,早期為提供臺灣省國小教師在職進修,以提高師資素質;民國五十五年修改組織規程增設研究室,加強對國民教育問題之研究實驗。民國六十一年(1972)教育部委託辦理國民小學科學課程實驗研究,民國六十二年(1973)增加研究室編制,加強國小各科課程研究及教學實驗功能,民國六十七年(1978)再度擴增研究人員編制,增強國民教育研究之任務。
該會組織編制(見下圖)設主任、副主任各乙人,下設資料中心、研究室、教務組、輔導組、行政室、人事室、會計室等七個單... |
居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居住在一定區域內的人民。
|
民怨沸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百姓的怨怒已達到頂點。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一○:「王荊公行新法,自知民怨沸騰。」《官場現形記》第五回:「不該應要錢的心太狠了,直弄得民怨沸騰,有無數商人,來省上挖。」
|
民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間的風俗習慣。《文明小史》第一回:「他那裡的民風,一直還是樸陋相安。」
|
人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泛指百姓。《孟子.盡心下》:「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何物強藩,誘致鄰寇,蕩搖我邊疆,俘殺我人民。」
|
國民生活須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負責,經各方集思廣益研訂而成,分一般守則、食、衣、住、行、育樂六章,規定國民應遵行的生活禮儀。民國五十七年五月一日,正式頒布施行。
|
公民教育內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教育內容是指實施公民教育的課程內容與範圍;因各家看法不盡相同,故是長期爭論的議題。同時各國之間,亦因國家體制和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公民教育內容亦有不同的重點。國際教育成就評量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於一九六七年起由陶尼等人(J.V. Torney, A.N. Oppenheim & R.F. Farnen)對西德、芬蘭、伊朗、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荷蘭、紐西蘭、瑞典和美國等十個國家公民教育的評鑑,歸納出這十個國家共同的公民教育內容:
1.認知領域:(1)憲政體制... |
〔阿拉木圖全民健康宣言〕(蘇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阿拉木圖全民健康宣言〕是「基層健康照護國際會議」的會議宣言。一九七八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有感於健康上的不公平現象(Inequities in Health)彌漫著整個世界,有必要及時採取全球性的行動,因而於該年九月於蘇聯的阿拉木圖(Alma Ata)舉行一國際會議;該會議名稱為「基層健康照護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mary Health Care)。這個會議呼籲全球各國,為了在健康服務的內容及設計方面產生急進的改變,必須透過「基層健康照護」,以達健康服務之公正性。而此公正性更以世界衛生組織的目標--...
|
蒸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眾民、百姓。《國語.周語上》:「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也作「烝民」。
|
教師俗民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師俗民誌目錄1 前言2 主要內容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前言此方法起源於美國1960年代,創使者為葛芬柯。其理論受到現象學及象徵互動論的影響,研究對象以常識性的方式,主 :要探討人類日常生活的行為,也就是去記錄人如何去理解這個世界的過程,試圖分析人們在現實社會的日常生活。主要概念為二:強調所有人員均具有反省的功能,也就是擁有批判能力,其二則為指標性的,語言符號在不同情境下有其 :特殊意義,彼此需在特定的文化薰陶區域內才能夠有所互動,達成溝通。(註2) 主要內容教育俗 |
![]() |
貓頭鷹博士